中秋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眾多傳統文化節日之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 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名。
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禮記》早有記載 秋暮夕 月,意為拜祭月神,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祭月與嫦娥奔月的傳說有關。
后翼射日有功,王母賜他不死藥。然而,后弈舍不得妻子,暫時把不死藥交給 嫦娥珍藏。心懷鬼胎的蓬蒙趁后弈不在,持劍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危急之時 將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身子立時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 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界回家知道此事之后,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月亮格困口困口 外皎潔明亮,上面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翼思念妻子,便到嫦娥喜愛的后花 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 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祭那寸月餅和西瓜不能少,西瓜切蓮花狀。月亮神像要放在月亮的方向,紅燭 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而且要根據家人的多少切,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嘟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