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時辰等于四個小時。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對應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余的以此類推。
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于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以后,隨著鐘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擴展資料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將歷法上的十二月名稱應用到天文方位上。東南西北分別為卯位、午位、酉位、子位。所以人們便用太陽在天空的方位來確定時間。且在鐘表剛傳入中國時,時辰被稱為大時,鐘表上的鐘點叫小時,后來,隨著鐘表的普及,大時慢慢消失,小時卻留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