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間不同清明掃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一般是在清明節當天掃墓;而冬至掃墓不一定是在當天,在選好黃道吉日的前提下,是可以提前上墳的,在有的地方冬至前后三天左右掃墓都是可以的。
2、來源不同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到了唐玄宗時,下詘定寒食掃墓為當時的“五禮”之一,因為寒食節約在清明前后,所以逐漸將清明與寒食合并了,因此每逢清明節的時候掃墓成為了重要的風俗;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民間凡是有祖祠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所以逐漸形成了在冬至掃墓祭拜長輩的風俗。
3、意義不同清明節掃墓是表示對親人的懷念,以寄哀思,緬懷故人,所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而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所以在冬至祭祖掃墓是感謝長輩在這一年中對后代的保佑。
4、習俗不同清明節添墳
添墳,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人講求土葬,墳頭上的土容易被風雨侵蝕,會越來越矮直至消失,甚至有的會被小動物在墳上掏洞,以及出現塌陷。
下陷的墳堆得到再次添土,就像活著的人,房子舊了壞了進行修繕。只有清明這天才能動土,其他時間不能打擾親人的世界。墳頭添土也昭示著先祖的威名換取祖先庇佑后世子孫。
冬至送寒衣
一般于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基前焚化,俗稱“送寒衣”。
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之日,雖然白晝最短,但是還不是溫度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
在中國,又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所以在世的子孫,擔心去世的先祖,在另外一個世界,冬至之后穿不暖挨凍,于是就在冬至之日裁剪紙衣褲,冬至之日寄達亡人那里。
舊時也有在農歷十月一日“寒衣節”這天送寒衣的習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大部分國人來說“寒衣節”已經不再是祭祖的節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