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放假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三月三什么時候成為法定節日
三月三放假是2014年開始的,三月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公眾假日,是廣西的法定假日,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 三月三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臺,每年三月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三月三的簡介
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里新鄭市尋根拜祖;這一天,也是古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三月三”在壯族傳說中,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在廣西,農歷三月三,不僅是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時節,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
據記載,三月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2014年起,“壯族三月三”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公眾假日,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
三月三當天要做什么
壯族
壯族“三月三”習俗,很多人只知道對歌談情,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繡球、吃五色糯米飯等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或黃吉、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