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天氣怎么樣 清明氣候現象
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后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扒迕鲿r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并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于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御。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時節,我國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已升至12C。此時雨最增多,北方大部分地區花草樹木開始出現新生嫩綠的葉子,改變了冬季枯黃的景象,玉蘭花、迎春花等相繼開放,接著櫻花、桃花、杏花等次第開放。而南方更是桃紅、柳綠、梨白、菜黃,多種植物進入展花期?!凹压澢迕魈依钚Α薄坝曜憬荚菽救帷钡仍娋湔菍η迕鲿r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大禹治水終得清明
傳說在遠古時期,混沌初開,天地還未完全分離。我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人們因此失去了家園和土地,生活在洪水橫流之中。人們深受洪災之害,當時有一個名叫舜的部落首領,就命令禹來治理洪水。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他知道河伯畫了一幅黃河河圖,于是找到河伯求治水的河圖。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您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焙硬f:“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大禹展開圖一看,圖上圈圈點點,把黃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地工作,三過家門而不入。黃河的水患解除了,瞬間天清地明,百姓們歡呼雀躍,齊聲叫好:“清明啦,清明啦!”為了紀念這一有著重大意義的日子,人們把水患除去的一天定為清明節。此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來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后人為了紀念大禹的功績,建造了禹王宮、禹王廟、大禹陵等以示紀念。每年農歷的三月二十八,周邊數萬的人們都會趕到山頂,向禹王朝拜。
清明詩
清明,這個美好的季節,不知牽動多少文人墨客的思緒,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篇。讀者大都知道唐代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七絕,形象鮮明,景物清新,語言通俗,音節和諧。干百年來流傳不衰,并由此詩產生了不少趣話,真是佳作效應迭出:
七絕變五絕
這首詩盡管有口皆碑,但有人嫌它不夠簡練,題目既然叫作《清明》,那第一句的“清明”二字即可省去;“行人”豈有不在“路上”之理,那么,“路上”也未免累贅;“酒家何處有”五字,問意已足,故“借問”二字純屬多余;“遙指杏花村”者,何必一定要“牧童”?如此削減?七絕就壓縮成了五絕:
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絕句改劇本
文學作品,可以由一種體裁改編成另一種體裁,如小說可改編成電影。
有人興之所致,將《清明》詩改編成一個微型劇本,且看這個獨幕?。?/p>
[時間]清明時節 [布景]雨紛紛 [地點]路上 [人物]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絕句變成詞
據說,宋代有一位書法家,將《清明>)詩寫在自己的白紙扇面上,一位朋友見后,給詩打上了標點符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么一點,這首詩竟成了一闋好詞。
還有人用另一種方法斷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詞”的意思,與原詩相反,即從問牧童什么地方有酒店,變成了向酒店老板打聽哪里有放牛娃了。
一語雙關勸叔叔
傳說,明末一地方官眼看明王朝即將滅亡,想投靠清朝。他的侄子李文固知道后,在一次宴會上借著向叔叔敬酒之機,隨口念了一句詩:“清明時節兩紛紛。”地方官聽了,笑著糾正說:“錯了。應為‘清明時節雨紛紛?!薄钗墓陶溃骸安唬濉汀鳌獌伞娂姟ǚ郑?。叔叔,我們要盡盅(忠)?。 钡胤焦傩盐蜻^來,羞愧不語。
明、清兩朝的國號恰好是“清明”二字,李文固一語雙關,借詩諷諭,亦是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