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一只風箏的讀音:zā。扎(z?。┍玖x:捆,纏束。如:扎辮子、扎腿。衍義:引申指“把兒,捆兒”:一扎線。
扎(zh?。┭芰x:引申指“刺”。如:扎針、扎花;衍義:引申指“駐、扎”。如:扎營;衍義:引申指“鉆”。如:扎猛子;衍義:又用作姓。
扎(zhá)衍義:用作“扎掙”。是方言,表示勉強支持(“掙”讀輕聲)。
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的時候,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