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以立秋開始,以霜凍結束。節氣歌有:“八月立秋暑,九月白露逢秋分,十月寒露霜落”。秋季,白天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濕氣逐漸消失,干燥度逐漸上升,氣候由熱轉涼,這是萬物的關鍵。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耗陽生陰、由陽盛轉陰盛的關鍵時期。
在此期間,人體應順應秋意,減緩秋刑,為冬季的潛陽做好準備。這里我們主要從市民的日常生活出發,談談秋季養生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關鍵詞一:日常生活中時時防寒
首先是日常生活。秋季白天炎熱,早晚涼爽。晝夜溫差較大。應根據氣溫隨時調整衣物,避免穿得過多出汗或穿得過少著涼。出汗過多很容易損傷人體的津液,常常會導致口干、眼干,或者皮膚干燥、無光澤;受涼很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如感冒、肺炎、支氣管炎、咽炎、支氣管擴張等。特別提醒的是,寒露后不宜穿涼鞋。身體虛弱、平時怕冷的人,應穿能遮住踝關節的褲子,防曬保暖,避免腳底受涼。俗話說“腳上冷露不露”。
同時,秋季人體出汗明顯少于夏季,水鹽代謝功能逐漸恢復平衡,進入生理休息階段。身體經常感到疲勞,所以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秋是一年中的第三個月,謂之平靜。天氣緊急,地氣明亮。早睡早起,雞就會高興。”早睡是為了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是為了刺激肺部??梢苑潘蓺?,防止氣過度收縮。一般情況下秋季養生,晚上10點就可以準備睡覺,最晚不晚于晚上11點。早上6點就可以起床活動了。秋季早睡早起是養生的基礎。
關鍵詞2:堅持鍛煉以改善健康
夏季太熱,人們的鍛煉時間也相應減少。秋季需要適當增加體育鍛煉,以促進機體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對氧的利用率,增加肌肉和血管彈性,改善心肺功能。
為了提高冬季身體的御寒能力,呼吸道抵抗力較弱、容易患支氣管炎的人應該進行秋季鍛煉,以保證身體能夠順利地與夏季的炎熱和秋季的涼爽“連接”,從而提高機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耐寒性。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可以選擇一些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以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功能,改善大腦供血和腦細胞供氧,減少腦動脈硬化。比如散步、慢跑、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這些運動不僅會因出汗而消耗能量、損傷津液,而且還能舒展筋骨,提高體質。
在眾多運動中,特別推薦慢跑。不像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需要專門學習,也不像游泳需要專門的場地,慢跑是一種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有利于心肺功能,防止肌肉萎縮,防治疾病。冠心病。心臟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此外,慢跑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能使人心情舒暢。
關鍵詞三:調節情志、疏肝理氣
秋季,人們的情緒必須從夏季的躁動中逐漸沉淀下來,保持穩定、平和的心態,才能減輕秋季的寒氣對人體的傷害。集中精神,控制情緒,適應邱榮平的狀態。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中所言:“使心安,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使肺氣”。此秋氣應養神?!辈芍ㄊ悄嬷?,則傷肺。冬天會拉肚子,能儲存的人就少了?!?/p>
如果不能適應秋季陽氣寒澀的特點來清肺氣,就會損傷肺氣,導致冬季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這是因為肺與大腸表里相關,肺氣運行、宣泄、凈化失常,就會影響大腸輸送化學物質的功能,從而引起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此外,煩躁、煩躁、肝氣散、情緒低落、思慮過多等,都與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在臨床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肝氣犯胃或肝胃不和的胃病患者。主要癥狀為胸脅脹痛、上腹脹滿、情緒波動劇烈。建議大家放下壓力,拋棄煩惱,適當“清空”自己。還可以聽輕音樂,多參加戶外活動,多與朋友、家人交流,放松、舒緩情緒。
關鍵詞四:適量食補肺氣
飲食也是市民朋友們每天最重要的“必修課”。俗話說,七月長棗秋季養生,八月梨長,九月柿紅。秋季,各種農作物成熟,食材種類更加豐富多樣。因此,秋季飲食應以潤肺祛燥為主,滋補為輔。
■秋季多吃水果,忌冷飲
《陰山正要》云:“秋季氣燥,宜食麻潤燥,禁冷飲?!鼻锛菊翟餁?,易損傷津液,因此飲食宜滋陰潤肺。可以多吃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如枇杷、百合、花生、芝麻、核桃、杏仁、蜂蜜等能潤燥、滋陰、潤肺生血的食物。同時,避免吃刺激胃腸道的“冷飲”,如吃西瓜、冬瓜等生冷食物,會引起消化不良,引發胃腸道疾病。
■秋季宜食酸食,忌辛辣食物
《素問藏氣法食論》云:“肺主秋……肺收斂,食酸快納,用酸補之,辛瀉?!敝嗅t認為,五臟應應五時,各有季節,即肺氣應應秋季。酸能收斂肺氣,辛能宣泄肺氣。因此,秋季宜收氣,不宜散氣。應多吃酸味水果和蔬菜,如蘋果、楊桃、檸檬、山楂等,少吃辣椒、蔥、姜、蒜等辛辣刺激氣的食物。事物。
■經常吃粥,多喝水
秋天天氣干燥,身體缺水。粥不僅可以補充身體缺乏的水分,還能暖胃養胃。俗話說“粥為百補之首”。秋季可常吃銀耳蓮子粥、百合粳米粥、芝麻花生粥、山藥蘋果粥等,具有滋陰潤肺、益智寧心的功效。 。秋季干燥,皮膚水分蒸發過多,應多喝水或養生茶,如清肝明目的菊花茶、理腎氣的枸杞茶、補氣養血的西洋參茶等。生津,玫瑰茶疏肝解郁,決明子潤腸通便。茶、咽喉腫痛、清涼薄荷茶等。
總之,秋暑消退,氣溫逐漸下降,秋燥更加嚴重。其主要特點是“寒”、“干”。因此,日常生活中應時時忌寒氣,堅持鍛煉增正氣,調情疏肝氣,飲食適量潤肺,以達到藏陰精衛的健康需要。秋季陽氣。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 楊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