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致辭】
十二小時養生源于經典中醫《黃帝內經》,強調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講究和諧與平衡的系統。諸臟腑皆有神。如果你偏離了它,你就會生病。人體中的經絡就像潮汐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經絡之間上下流動,不同的經絡在每個時辰都在“值班”。古代中醫養生專家根據以往百歲老人的養生保健經驗,順應經絡的變化,將良好的生活方式與規律的作息相結合,制定了十二小時的養生養生法。明代石室道士稱之為“二六功”,清代養生專家稱之為“十二時無病法”。因此,十二小時養生法是我們祖先傳統的延年益壽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欄目將推廣廣東省名中醫遲曉玲教授關于十二小時養生法的相關內容。結合不同季節、節氣,指導廣大群眾進行日常保健和疾病防治,共同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抓住養生黃金時刻,實現身心和諧健康。
未時是指13時至15時之間的時段。 《未》云:“未,是愚昧無知的意思。日當午時,則昏暗而曖昧?!币虼?,在“未”時,太陽從中心向西移動。 ,陽光逐漸由炎熱變為柔和。因此,胃食又稱日難、日對、日陽等。此時,大自然經歷陽氣最強、陰陽對抗、陽氣減弱的過程。
在人體中,正是小腸經當令的時候,也是小腸功能活動最活躍的時候。中醫認為,小腸是位于腹部的一條長管。其上口與幽門處的胃下口相連,下口與闌尾處的大腸上口相連。 《黃帝內經》中提到:“小腸為納藏之器,釋放化之器”。這說明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轉化物質并分泌清濁物質。一方面,它接收從胃里傳下來的初步消化的食物,并進一步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它把食物殘渣向下輸送到大腸,將部分廢水向下輸送到膀胱,幫助身體起到“排毒”的作用。因此,小腸當令期間維持小腸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這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你需要適量飲食。
中醫認為,胃腸道的運動協調應該是“飽腹空腹”或“滿腸空胃”,但不能兩者兼而有之。當小腸還沒有充滿來自胃的食物時,此時適合“滿腸空腹”,所以此時應避免再次進食。這里所謂的“吃”主要是指以吃固體食物為主,如米飯、面食、糕點、水果等,尤其不宜吃肥膩難消化或冷凍的食物。油膩食物阻礙中焦氣機,影響小腸蠕動,可出現飽脹癥狀。至于寒食,《黃帝內經》早已警告:“寒氣行至小腸,小腸不能聚時辰與養生,故日后腹瀉、腹痛”。一旦吃太多生冷食物,使小腸受寒,其分泌清濁食物的作用就會減弱。如果失去平衡,食物殘渣就不能凝結成糞便,很容易誘發腹瀉、腹痛的癥狀。因此,飲食需要適量。如果確實很餓,應該盡量選擇容易吸收的湯類食物,而且要趁熱吃,不要吃涼的。
其次,如果口干,喝一杯水。
人體經常出現口干的癥狀,尤其是午睡后。這是因為小腸在進行“分清泌濁”的活動時,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將食物輸送到脾,將殘渣輸送到前后陰。膀胱和肛門)。因此,中醫也認為小腸具有“營水液”的功能。還有另一個原因。人體吸收午餐的營養后,體內血液粘度增加,進而引發“口渴”反射。這時,適當喝一杯溫水,可以補充體內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對維持體內氣血平衡非常有利。對于平時心火旺盛的人(如心煩、口舌生瘡、失眠等癥狀的人),由于“心經之火行于小腸”(《黃帝內經》),常伴有口氣濁,尿赤,尿澀,腹痛。對于有隱痛等小腸經熱癥狀的人,可用蓮子5克、燈芯草1束、生地黃15克,煮水代茶,以清熱瀉火、滋補。滋陰生津。
最后,運動時避免出汗。
此時,自然界正處于陰陽對抗的階段,陽氣逐漸由強轉弱。相應地,人體的氣機也處于從外擴到內收的過渡階段。這個時候,日常生活的重心就是休息,這樣體內的陰陽才能順利交匯。不宜劇烈運動干擾氣血,影響氣機平衡。也不宜大量出汗,消耗陽氣和陰氣。特殊情況下,如果每天只有這個時間有空閑時間鍛煉,也應該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如散步、釣魚、廣播操、八段錦、太極拳或游泳等。有些朋友雖然沒有運動,卻經?!俺龊埂?。這可能與體內陽氣不足有關??梢詫⑷夤?、吳茱萸等量研成粉,調成生姜汁,外敷于關元穴(身體正面正中線上,肚臍下4橫線,手指穴即此穴)、中脘穴(身體正面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為此穴),每次10-15分鐘,根據皮膚潮紅程度,每周1-2次,以溫補脾腎之陽氣。
專家簡介
池曉玲
廣東省中醫院肝病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中醫藥防治病毒性肝炎研究團隊帶頭人、廣東省名中醫、嶺南名醫、主任中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第六批全國知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導師、廣東省東部省首批名中醫導師、“新火”廣東省中醫師工程”、廣州市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養工程導師、全國著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建設工程專家、中醫哲學學者客座教師國家中醫肝病重點專科協作組組長。
兼任九三學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審評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審評專家、肝病學會副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處方與藥物量效研究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方劑藥物量效研究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中醫藥學會肝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健康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藥學會中醫藥肝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疾病分會、廣東省保健協會首席專家顧問、廣東省保健協會健康服務示范基地首席專家等學術職務40余人。
從事中醫臨床研究40余年。他堅守中醫本源靈魂,傳承古今,創新而不脫離傳統。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中醫肝病的傳承與發展時辰與養生,創造了多維三維系列治療體系和創新的學術思想,并建立了辨證論治為基礎。領先的“預測-預防-治療-康復-保健”肝病一體化防治模式取得顯著成效。擅長中醫辨證治療、中醫心理治療、情志治療、中醫外治、藥膳治療、養生保健。他提出并實施了中醫多維立體系列治療肝病的治療體系,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脂肪肝等。肝臟、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全國名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遲曉玲供稿
張朝珍 謝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