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中醫養生的概念第二節中醫養生的性質與特點第三節中醫養生的現狀與任務第四節學習方法與要求第一章緒論第一節中醫養生一、養生二、繁體中文醫學養生
3.《養生之道》 4.養生分類 5.養生原則 1.養生(養生)
養生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采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保健措施。
2.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中國傳統養生保健、強身健體、防病延年的理論和方法,并用這些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科學。
3.《養生之道》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養生的理論和方法稱為“養生之道”。 四、養生方法分類 道家、儒家、醫家、佛家(佛教)、武術、武術 五、養生原則
滋補身心、調和陰陽、順應自然、滋補飲食、節儉起居、調和臟腑、通經絡、禁欲存精、益氣調息、宜動靜等。
第二節 中醫養生的本質與特點 獨特的理論體系 和中調旨 綜合與辨證
適應廣泛的獨特理論體系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整體理念 精、氣、神是養生保健的核心
醫療保健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和諧和適度。 適度飲食、禁欲存精、適度睡眠、不倦體力消耗等。
綜合辯證調整
歷代養生家都提倡養生要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綜合配合。適應范圍廣
保健真的可以伴隨每個人的生活。
人生從小到大,每個年齡階段都有養生的內容。 第三節中醫養生的現狀與任務
中醫養生在未來人類的防病保健事業中將占據重要地位。 中醫養生的基本任務有三個方面:一是繼承傳統養生理論和方法。 二是結合現代科學手段探究其本質。
三是創新理論新方法,在更大范圍推廣。
第四節學習方法和要求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
采用講授與自學、自練相結合的方法中醫養生學,了解和掌握本課程的基本理論,學以致用,親身實踐
第二章中醫養生發展簡史第一節先秦第二節后漢第三節宋元第四節明清第五節近現代第一節先秦舊石器時代:
殷商時期:衛生保健、防病思想萌芽。
周:《周禮》載《食藥》,對各種飲食的寒熱溫涼、四時五味都有明確規定。
春秋時期:注意到日常生活與養生的關系,注重四時五節六氣等與健康的關系。
《帝王內經》與養生:
對人的成長和發展過程有非常細微的觀察和概括; 對衰老和衰老機制有深入的了解;
明確提出“治未病”的觀點對于預防疾病、保健和延年益壽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與《內經》
在中醫養生史上,《黃帝內經》的完成是一個里程碑。 奠定了中醫養生的基礎。
中醫與《內經》
《內經》對中醫養生的貢獻: 1、強調精、氣、神為人體三寶。 《內經》認為
“人之生,先成精,成精而腦長”(《靈樞經》)。 氣,人的生命終結是“五臟俱虛中醫養生學,精氣盡盡,身骨獨生死”(《靈樞·天年篇》)。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本質氣化論》)。 中醫與《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