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規范(試行)》。 明確規定提供西醫醫療保健服務的機構及其人員不得從事針灸、疤灸、泡沫灸、牽引、拉法、微創等中醫診療技術的診療活動。藥物、中藥洗腸以及其他與創傷相關的活動。 性、侵入性或危險的技術技能; 開具藥品處方; 口服不符合《既是乳制品又是藥品的物品目錄》和《可用于保健乳制品的物品目錄》要求的中藥丸劑的; 舉辦醫療氣功活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規定的其他診療活動。
西醫的方法,尤其是按摩等舒筋活絡的方法,確實可以緩解大病,甚至可以治愈一些小病。 不過,也有不少保健院跨界做起了“看病”業務,還敢穿著白大褂開中草藥。 按摩和灌腸等醫療服務比比皆是。 按摩院聲稱能治椎間盤突出,練氣功可以說能治病。 更常見的是宣傳保健奶產品有療效中醫養生館,并趁機賣給奶奶。 一些醫療機構、中醫館早已淪為威脅健康和生命的詐騙團伙和黑店。 2019年,上海某社區服務中心保健室內,一名32歲的顧客在拔罐時左胸、腹部6%燒傷。
醫療保健服務、醫療保健處方……在一些商店眼中,它們是從顧客口袋里掏錢的神奇工具。 高收入的背后,不僅有奶奶的退休金、年輕人的血汗錢,還有很多家庭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一旦身體受到傷害,消費者往往因為無法明確所購買的服務項目的性質而無法得到足夠的權益保護。 比如上述凍傷案例,市場監管部門認為是醫療事故,而衛生部門則表示,如果刮痧、艾灸等項目是為了保健而非治療,則不屬于醫療事故。 。 小型的醫療中心已經成為一個無法發現問題的模糊區域。 如果此類問題積累過多,就會助長不法商家“跨界”診療。
保健中心不能拿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開玩笑,中醫中心不能隨意敗壞“國”牌西藥的聲譽。 此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試行規定,要求提供西醫保健服務的機構及其人員不得從事診療活動,相當于直接斷絕了此類機構的盈利之路。依靠跨境協商獲取巨額利潤。 除了詳細列出西醫保健服務的主要內容外,規范還強調,雖然只是提供西醫保健服務的人員中醫養生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兼任。 通過西醫保健專業培訓并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相關技術操作規范和程序”等嚴格要求。 它不僅設立了執業的專業門檻,還劃出了一條嚴禁觸碰的紅線。 此次試行無疑有利于促進西醫醫療保健服務健康發展,維護和諧穩定的市場環境,保護消費者生命健康權免受侵害。
讓烏煙瘴氣的保健所退出市場,讓合法的保健所正規、光明地走起來,誠實、盡職地提供他們應該提供的服務。 這也是為了維護醫療機構的身心,促進其更長久地做好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