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疾控中心6月6日晚間發布消息,近日,北京市醫療機構發現兩例猴痘感染病例,一例是從國外回國的旅行者,另一例是與其有密切接觸的人,兩人都是通過皮膚接觸傳染的。
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紹,兩名病例目前已經被送往指定醫院隔離治療,情況平穩。
據了解,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獸共患病。最早于1958年在丹麥的實驗室里從猴子身上分離出這種病毒,因此得名。但實際上,這種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非洲的嚙齒類動物,如巨鼠和松鼠。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了第一例人類感染病例,此后,猴痘在非洲多個國家流行。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感染者會出現發熱、頭痛、淋巴結腫大等全身性癥狀,以及在面部和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皮損,從斑疹到膿皰再到結痂脫落的過程大約需要2-4周。一般情況下,感染者會自愈,但也可能出現并發癥,如細菌感染、肺部感染、腦部感染等。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死亡。
目前,沒有針對猴痘的特效藥物和特異性抗體。治療主要是對癥支持和預防并發癥。由于與天花屬于同一類的正交型DNA 病毒,接種天花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和減輕感染的嚴重程度。
據世衛組織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已有111個國家和地區發現過猴痘感染案例,人與人之間的傳播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和飛沫傳播,也可能通過性傳播。其中男男性行為人群是高危人群。2022年7月23日,世衛組織宣布,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的 猴 痘 疫 情 構 成 “ 國 際 關 注 的 突 發 公 共 衛 生 事 件 ” 。 2023年5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解除該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北京市衛健委提醒公眾,要避免與罹患或可 疑 感 染 猴 痘 的 人 員 密 切 接 觸 , 特 別 是 避 免 性 接 觸 。 在高發國家或地區旅行時,要避免與野生動物或其分泌物、血液等接觸,避免食用未經充分煮熟的動物肉類。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經常洗手,清潔消毒。如果有可疑的接觸史或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要及時就醫,并向醫生說明流行病學史,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