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問題已成為中國社會無法回避的問題。 根據國家老齡辦數據,2020年全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為17%。 養老面臨的諸多潛在問題接踵而至,日益突出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人口老齡化加速、人口失衡、勞動力短缺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醫療成本不可控地飆升、醫療資源不均質化等。條件和設施等,獨生子女無法以傳統方式供養父母,大多數老年人沒有足夠的物質和精神準備,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逐漸喪失,以及老年人的性別差異化需求、經濟條件差異、地域環境差異、多民族文化差異,養老服務行業缺乏整體性思考和布局。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每對夫妻的家庭負擔都很重。 面對以上無奈的現實,現在很多老年人正在慢慢覺醒,逐漸從被動養老過渡到主動養生。 已經退休或即將步入退休的老年人,需要深刻而積極地認識,學會冷靜面對社會時代變遷的現實。 傳統的養老思維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求。 養老理念首先要有實際突破。 靠養生是最可行、最可靠的方法。 中醫的傳統養生之道經過幾千年的總結和驗證,可以為解決養老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最有效的養老方式是“住、學、用”的積極養生法。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四時更替、飲食調和。 例如中醫健康養生,扁鵲指出“食能驅邪安神,精神能醒志以養氣血。養生者,氣正,脾胃順暢,味正。”暢,神清中醫健康養生,神清,神實,神為五邪,百病不治。 此外,明代高濂的《尊生八注》對養生之道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中醫的養生之道,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極具中國傳統特色。 列出以下幾點。
一是注重修心養性。 中醫理論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中醫養生之道認為“心平,意安,意安,氣順,氣順則血行,血行則形?!?也就是心安了,身體自然就健康了。
二是注意四季。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認為日常生活要適應四時變化。
三、注意飲食與五臟的調和。 中醫認為飲食宜有節制,順應四時,并根據酸、苦、甘、辛、咸五味入五臟之說,講究飲食調和。五臟六腑,從而達到養生之目的。
四是提倡運動養生。 生命在于運動,中醫提倡適度運動。 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六字訣等中醫功法對調理身心、強身健體有很大幫助。
...
中醫養生與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積極老齡化理念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 老齡化被定義為“為增強健康、參與和生活質量創造機會的過程”。 養老不應該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晚年度過,而應該是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積極維護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過程。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了積極老齡化的六項指標:經濟、行為、個人、社會、衛生服務和物質環境。 它還提倡各國政府在制定衛生政策時從以下四個方面做出相應的考慮:第一,預防和減輕殘疾、慢性病和過早死亡帶來的壓力; 二是減少重大疾病的致病因素,增加保障終生健康的因素。 三是發展一系列負擔得起、方便、適齡的優質健康社會服務,滿足老年人需求,在養老過程中保障老年人權益; 四是對護理人員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教育。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各國養老的成功經驗,提出“主動養老”的理念,都強調以下幾個關鍵因素:終生健康理念、生活質量保障、讓老年人繼續發揮家庭和社會的價值,預防和控制疾病因素,創造物質環境。
世界衛生組織為全世界的老年人和醫護人員制定了“十大健康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有不同的健康標準。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年齡劃分是:44歲以下的人歸為青年; 45至59歲的人屬于中年人; 一個人老了; 90歲以上的人是長壽的。 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應根據各自年齡和實際情況,注重再學習,加強與家人、同齡人和專業人士的合作,制定適合自己實際的養生方案,盡最大可能維持最長自立、自強、自理、自樂等精神面貌和能力保持健康,從而達到“盡享人生”的目標。
人類經歷了漫長的生存和繁衍歷史,養生是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有效保障。 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自然和生活挑戰,健康養老勢在必行。 中醫養生之道將為實現中國乃至全人類的健康養老目標提供一種具有可持續發展價值的養老服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