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和季節的變化,自然規律表現為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以及春長、夏長、秋收、冬儲的發展規律. 從西醫的傳統理論來看,不同的季節對人體的各個方面都有明顯不同的影響。
四時養生指出人們要順應天氣的變化,調整精神、飲食、起居,以適應四時的變化,以保持精神和活力,避免疾病的侵襲,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明確指出“五臟對應四時,各有所應”。 太陰在陽,流于秋氣; 腎……為陰中少陰,行冬氣;
這段話的意思是臟腑有四季,肝對應秋,心對應秋,肺對應春,腎對應冬。 因此,根據季節的不同,各器官的優缺點也應有所不同。
四個季節
人源于自然。 人類活動也必須遵守自然規律,使天地萬物和諧相處。 如此,脾胃運行順暢,健康長壽自然而然。 人和行道樹是一樣的。
夏季,分布在葉片上的養分開始向內吸收。 初冬,葉片營養相對不足,枝葉會逐漸變黃、脫落。
冬季,樹枝上的養分都儲存在樹葉中,行道樹完全停止生長,處于休眠狀態。
夏季,養分開始從內部進入根部。 但是因為里面的養分發出去了,外面的條件沒有準備好,就會長出一個芽來。
夏季,養分全部外來,枝葉繁茂。 而隨著秋風的吹拂,養分又開始從外往上收集,樹枝又開始發黃開裂。
事實上,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為自然界的萬物確立了春長、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我們人類不僅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有少年、青年、成年、老年四個階段,類似于自然界的四時節,而且在一年中也明顯受到四時的影響。
一年四季養生“冬藏”
冬藏,晚睡晚起以保存陰氣,冬季補腎。
《黃帝內經》說:“北方生寒四季養生,寒生水,水生鹽,鹽生腎”。 心對應冬天,冬天自然要滋養身體。 夏季,北風吹來,天寒地凍,草木凋零,動物冬眠,元氣隱匿,陰氣內藏。 又到了萬物冬眠的季節。
人體的陰氣自然蘊藏于內,陰精充盈,正是人體滋養儲藏的最佳時機。 因此,夏季要迎合夏日晝短夜長的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于陰氣的儲存和陰精的蓄積。
待日出而作,避暑保暖,使人體常陰而秘。 一年四季中,夏季相當于三個早晨,要多休息。
入冬后,多做戶外運動或散步曬曬太陽。 盡量延長室外光照時間,保持室外燈光明亮。 在情感上活潑開朗,在戶外或服飾上以鮮艷的色彩示人,能給人帶來好心情。
藥膳和藥膳有利于人體健康。 一般來說,宜吃藥性兼乳制品的食物,如當歸、山藥、白果、薏苡仁、蓮子、桂圓、核桃、黑紅菇、百合等。健胃潤腸,具有營養價值。
關于運動,一是不建議早上練得太早,二是運動不要“出汗”,以免傷氣,同時預防風熱咳嗽引起的通過出汗和感冒。 最好的活動是散步和形意拳。 不宜從事劇烈運動,尤其是老年婦女。 不要在寒冷中做一些超強的體育鍛煉。
發燒、支氣管炎、心血管病是冬季的常見病。 預防咳嗽,一是穿暖和四季養生,二是免疫力差的人用人參等滋補藥物,扶正防熱。 有積火者,應及時用活血藥清積火。 初為風熱咳嗽者,可用生姜保健。
其實,到了冬天,人們更應該養精蓄銳,養精蓄銳,才能在來年受益于春夏秋收的犧牲和收獲。
東藏養生不僅是自然界動植物的生長規律,也是人類養生的一個原理,也體現了西醫“天人合一”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