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清明節掃墓一般要準備這些物品,如鮮花、水果糕點、紙錢香燭、白酒、飯菜等等,來祭祀逝者,表達對逝者的緬懷和思念。那么大家知道清明是4號還是5號?清明究竟是4號還是五號?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是4號還是5號
清明日期并不固定,清明節一般是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的日期,不過最常見的日期是4月4號和4月5號,其中4月5日清明節最多。
最初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來確定的。斗柄從“寅位”開始,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就是清明節氣。
“乙位”也就是太陽黃經達到15度,剛好這一時間就在每年農歷的4月5日前后。人們為了方便記憶,于是就直接將清明節的時間記錄為4月4日-4月6日。
清明節為什么是陽歷不是農歷
與我國大多傳統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不止是一個節日,本身還屬于二十四節氣之一(即清明節氣),其日期本身就是按照陽歷來算的。
清明節氣是天文歷法中的一個時刻,它的時間依據太陽運行的軌跡而定,當太陽到達黃經15°時,時間點在每年陽歷4月5日或6日為清明。清明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屬于陽歷的范疇。
清明節日期為什么會變化呢
就清明節的時間來說民間一直有講四五清明,但是清明節的時間并不是固定的,即不是每年都是四月五號。這是因為清明節的算法不同,它不能僅看傳統的農歷和新歷時間。清明節原本就是節氣,而且現在的天文學家在劃分二十節氣的時候有了新的方法,即通過太陽黃經度數來劃分24節氣。所謂的太陽黃經度數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
但是多數老百姓對于太陽黃經是不知曉的,這究竟是什么呢?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就是一年,也就是黃經360度。再把360度分成相等的24份,每份是15度就等于一個氣節,24等份就是24個節氣。但是現在的公歷在劃分太陽黃經的時候有些不一樣,即將太陽黃經劃分為了365等份,這便是大家熟悉的365天。這樣一來就好解釋了,因為24等份和365等份的比率差,所以從公歷上來看節氣的日期會出現區別,即有時會有一天的差異。正是因為這樣清明節的具體日期不是每年都固定在某一天,而是有可能在4月5日,有時又有可能在4月4日這一天。
清明與其他傳統節日的區別
中秋元宵春節這些傳統節日的計算法則又不一樣,主要是以農歷為準則,主要是根據月亮的圓缺來確定的,太陽直射赤道時,也就是春分。且春分的時候,太陽黃經度就是零度。而清明之時,就是太陽黃經度為15度的時候。這種計算法則已經用了300多年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45年。上古時候的方法就是夜光天象,如果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偏南就是Z位時,說明到清明了。
清明節還被叫踏青節,是我們祭祖的日子,也是法定節假日中的其中一個,清明節假期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并且每個朝代的放假時間都有所不同。清明節放假的興起是從唐朝開始的,寒食和清明在唐玄宗時代是一起放假的。自1935年開始,中華民國政府規定4月5號為清明節國定假期,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我國法定假日。
每年清明節的時間都可能會不一樣,新歷的4月4號到4月6號這三天都是有可能成為清明節的。2022年清明節時間是在新歷4月5日,農歷的話是在3月初5,第五個節氣就是清明。清明是一個節日,但是跟純粹的節氣是不一樣的。時令順序、物候變化是節氣的標志,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形成清明節的重要因素是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傳承信仰和家庭人倫是清明節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