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創的歷法,有著非常嚴格的科學道理。通過知道二十四個節氣,大家可以看出四季的變化。那么,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什么劃分的?二十四節氣是按照什么來劃分?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什么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屬太陽歷范疇,于先秦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干支歷將一歲(攝提)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以北斗星的運轉計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謂之“斗建”(又稱月建)。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時間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奔?,斗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為一歲)。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北斗星斗柄指向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循環往復。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終于,周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是誰發明的
作為影響我們生活至深的二十四節氣,卻總讓人好奇,因為有人說是伏羲發明了它,也有人認為是顓頊,還有人覺得應該是某個朝代,而不是單獨的個人。
到底哪一個答案更接近真實呢?我們可以逐一來看看。那些認為是伏羲發明二十四節氣的說法占了很大一部分人群,而且如果這個答案是正確的話,那這一歷法距今天的時間也約有七千年左右了。
而人們之所以認為發明者是伏羲,那是因為早在《春秋內事》就有“伏羲氏建分八節以應天氣”的說法。而且在《夏小正》這本古歷書之前,也已經有了二十四節氣歷法,《夏小正》古歷正是軒轅時代的產物,它距今已經有六千年。
后來,在《黃帝內經》《呂氏春秋·十二紀》這些書中,便看到了明顯的節氣記載。只不過,這些古籍中對于節氣的記載并沒有二十四節氣這樣全面,而是分別以侯、氣、時、歲以及二分、二至、四立、雨水等節氣的名稱記載。
這也就是說,如果非要將二十四節氣的發明人按在伏羲頭上,明顯有點牽強?;蛘哒f,哪怕是他第一個想到的節氣劃分歷法,但卻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二十四節氣。因為一直到了漢朝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了二十四節氣的全名。
那些認為二十四節氣發明人為顓頊的,也有一定的依據。首先,在《古微書》中說:“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畫以象二十四氣。”其次,顓頊這個人物就很特別,他為上古部落的五帝之一,為黃帝之孫。他當時廢除了鳥官制,還建立了五官制,并根據當時的農業、生活創立了更實用的顓頊歷法,將少昊的八卦歷廢除掉了。
但是,顓頊歷法與我們今天的二十四節氣歷法并不一樣,它以孟春為一年的開始,初一定為立春,每個月的長短也與今天不一樣,據說12月是有36天的。但是,一年四季,一季三個節氣,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是從這時開始的。
這也就是說,雖然顓頊的二十節氣與現在的二十四節氣時間不太一樣,但卻已經具備了二十四節氣的現實。
如此我們就可以知道,伏羲與顓頊都不是今天二十四節氣的實際發明人,他們只能算是這個歷法的研究參與者。而且,真正的二十四節氣確實找不到真正的發明人,因為它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古人不斷總結與摸索,最終制定出來的一套相當科學的農業生產、生活的歷法。最早的時間可推至夏朝,也就是距離現在三四千年的時代。
可以理解,當時在商朝的時候,古籍記載只有四個節氣,這顯然距離今天的二十四節氣非常遠。到了周朝,節氣的個數多出一倍,變成了八個。后來,在秦漢時代二十四節氣才真正變得全面,而漢朝則又將其寫入了歷法。如果要真的按發明時代,那漢代才是二十四節氣的確立時代。
不過,真正將二十四節氣訂進歷法,并明確其節氣的天文位置的人是一個叫鄧平的人,當時他與同事們制定了《太初歷》,二十四節氣正式成為歷法的一部分。當時,正是公元104年,他根據北斗的運行和二十八星宿的配合,就組成了這個歷法以及當時的天象體系。
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獨創的歷法,它自身有著非常嚴格的科學意味,因為每一個字都是一個節氣的嚴肅總結。而它之所以被稱為節氣,那是因為古人將每個月的第一個節氣稱為“節”,比如正月節為立春。每個月的第二個節氣則被稱為“氣”,這就是一個月兩個節、氣的說法了,一年十二個月,剛好二十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