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年臘月是二十三或是二十四的爭論一直都有,大部分的南方地區的人們過小年是在農歷臘月二十四。而在江浙滬地區“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而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南方小年吃什么傳統食物
年粽
在廣西,人們過小年要吃“年粽”,取“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的吉祥之意。不同于端午的小粽子,年粽多為長方形的大粽子,里面包有綠豆、豬肉等各種家人喜歡吃的餡料。
年糕
小年,一般北方講究包餃子,而南方更習慣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每年小年,在南方都是家家戶戶蒸年糕吃年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制椰糕用來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甘蔗
在南方,小年這天賣甘蔗的生意特別好。因為甘蔗不僅寓意著“節節高”,據說也是灶王爺用來登天的梯子,一節一節向上攀登,而甘蔗帶尾梢有一種無止境的意思。
荸薺、茨菇
除了甘蔗,荸薺、茨菇是上海人過小年時 不可少的祭灶美食。在上海話中,荸薺也叫“地梨”,諧音代表甜,取意讓灶王爺多說好話;茨菇的茨諧音“是”,希望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只說“是”。
灶糖
灶王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過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這種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卷銀包
在江浙一帶,小年要吃卷銀包,即用豆腐、粉皮、茨菇、菜頭,以及肉和蝦等燒熟后作餡,再用攤好的面餅、蒸熟的百葉或者薄的豆腐皮包卷著吃。食材中的菜頭諧音“財頭”、“彩頭”,寓意著發財、有好運;豆腐,諧音“頭富”、“都富”,寓意著發財致富,也象征著清清白白地做人;茨菇“自顧”,取照顧好自己的意思。
米餅
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元宵
惠州民間稱 “送灶君”,也稱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在送灶君這一天,大家都要燒香燭、備元宵、柑桔、紅蘿卜、茶水,外加兩條帶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給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備品,意思是用來糊灶君的嘴,讓他不要亂說凡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