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吃青團實際上有三種寓意,第一重意義就是為了紀念,紀念青團發明的先人。第二重意義是為了為了應景,這與清明節的踏青時節有關,第三重意義是為了品嘗新選的食物,青團只有在清明節制作才是最美味的,大家也可以參考下面文章。
清明吃青團的寓意
紀念義和團運動
傳說在清朝末年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陳太平被清兵追殺,為了避開追兵,當地的老百姓用青草拌進了糯米粉里面,追兵吃了之后覺得十分的香甜就放松了警惕,為了多一樣求生機能,李秀成下令讓太平軍都學會了做青團。
現實需要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在以前,清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不開火,而青團蒸熟后就可以直接食用了,所以,清明節吃青團也是基于現實的需要。
應季食物
青團只有春天有得吃,所以,清明節吃青團也是一種飲食應季。青團是用野外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食物搗爛后取汁和水磨糯米粉攪拌均勻后制作而成的。
青團的由來
傳說有一年的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的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一位農民幫忙把陳太平化裝成了一位農民和他一起在田地里耕地。由于清兵沒有抓到陳太平便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位出村人都要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食物?;丶液?,那位農民想怎么給陳太平帶吃食物,帶什么食物,那位農民走出門時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時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色,那位農民瞬間想到了給陳太平要帶的食物,于是他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只米團。
然后再把青色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了村口的哨兵。當陳太平吃了一口青團,覺得非常好吃。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安全返回。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