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漲潮是一種自然現象,海水有漲潮和落潮現象,漲潮的時候是海水上漲的現象,退潮的時候是海水退去的現象。那么,天文大潮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會有天文大潮?潮汐是怎么形成的?以下內容由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看完就清楚了,還可以分享給小伙伴哦。
天文大潮是怎么形成的
天文大潮是太陽和月亮的引潮合力的最大時期形成的潮。每當月球移動到和太陽在一條直線上,兩天體的引潮力就會作用于同一方向,海水的漲落必然增大。而當太陽、地球和月球成直角時,月球的引力將削弱,形成小潮。在一般情況下其不會引發災害,但在某些特定環境下會構成水害,如汛期江河水滿時。
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決定的。月球雖比太陽質量小,它的引潮力卻比太陽高約2.17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初一、十五漲大潮”的原因。天文大潮屬正常的天文潮汐現象,它的周期是18.6年,可以提前好幾年作出預報。天文大潮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引發災害,在某些特定環境下會構成水害,如汛期江河水滿時遇到天文大潮頂托造成洪水難以退卻;如果天文大潮遇到臺風登陸前后會暴發風暴潮;如果江河水位低,海潮上溯范圍擴大,咸害程度加重,則形成咸潮。
潮汐是怎么形成的
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月球對地球海水有吸引力,地球表面各點離月球的遠近不同,正對月球的地方受引力大,海水向外膨脹;而背對月球的地方海水受引力小,離心力變大,海水在離心力作用下,向背對月球的地方膨脹,也會出現漲潮,故一天有兩次漲潮。
潮汐因地而異的,不同的地區常有不同的潮汐系統,它們都是從深海潮波獲取能量,但具有各自獨特的特征。盡管潮汐很復雜,但對任何地方的潮汐都可以進行準確預報。海洋潮汐從地球的旋轉中獲得能量,并在吸收能量過程中使地球旋轉減慢。但是這種地球旋轉的減慢在人的一生中是幾乎覺察不出來的,而且也并不會由于潮汐能的開發利用而加快。
這種能量通過淺海區和海岸區的摩擦,以1.7TW的速率消散。只有出現大潮,能量集中時,并且在地理條件適于建造潮汐電站的地方,從潮汐中提取能量才有可能。雖然這樣的場所并不是到處都有,但世界各國已選定了相當數量的適宜開發潮汐能的站址。據最新的估算,有開發潛力的潮汐能量每年約200TW·h。
潮汐能是什么現象
真實月球引力和平均引力的差值稱為干擾力,干擾力的水平分量迫使海水移向地球、月球連線并產生水峰。對應于高潮的水峰,每隔24小時50分鐘(即地球同一經度從第一次正對月球到第二次正對月球所需時間)發生兩次,亦即月球每隔12小時25分鐘即導致海水漲潮一次,此種漲潮稱為半天潮。
潮汐導致海水平面的升高與降低呈周期性。每一月份滿月和新月的時候,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排列成一直線。此時由于太陽和月球累加的引力作用,使得產生的潮汐較平時高,此種潮汐稱為春潮。當地球、月球和地球、太陽成一直角,則引力相互抵消,因此而產生的潮汐較低,是為小潮。各地的平均潮距不同,如某些地區的海岸線會導致共振作用而增強潮距,而其他地區海岸線卻會降低潮距。影響潮距的另一因素科氏力,其源自流體流動的角動量守恒。若洋流在北半球往北流,其移動接近地球轉軸,故角速度增大,因此,洋流會偏向東方流,即東部海岸的海水較高;同樣,若北半球洋流流向南方,則西部海岸的海水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