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天文大潮是一種潮汐現象,它是由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決定的。那么,天文大潮是農歷的哪一天?天文大潮是在農歷的哪天?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內容,供大家欣賞,希望大家喜歡。
天文大潮是農歷的哪一天
是農歷的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左右。太陽和月亮的引潮合力的最大時期(即朔和望時)之潮。由于海洋的滯后作用,海潮的天文大潮一般在朔日和望日之后一天半左右,即農歷的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左右。蒴、望如遇月近地點,其引起的潮汐振幅則更大。
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決定的。月球雖比太陽質量小,它的引潮力卻比太陽高約2.17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初一、十五漲大潮”的原因。天文大潮屬正常的天文潮汐現象,它的周期是18.6年,可以提前好幾年作出預報。天文大潮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引發災害,在某些特定環境下會構成水害, 如汛期江河水滿時遇到天文大潮頂托造成洪水難以退卻;如果天文大潮遇到臺 風登陸前后會暴發風暴潮;如果江河水位低,海潮上溯范圍擴大,咸害程度加重,則形成咸潮。
天文大潮簡介
天文大潮屬正常的天文潮汐現象,它的周期是18.6年,可以提前好幾年作出預報。天文大潮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引發災害,在某些特定環境下會構成水害,如汛期江河水滿時遇到天文大潮頂托造成洪水難以退卻;如果天文大潮遇到臺風登陸前后會暴發風暴潮;如果江河水位低,海潮上溯范圍擴大,咸害程度加重,則形成咸潮。
海水有一種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到了一定時間,海水推波逐瀾,迅猛上漲,達到高潮;過后一些時間,上漲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灘,出現低潮。如此循環重復,永不停息。海水的這種運動現象就是潮汐?!俺薄敝赴滋旌K蠞q,“汐”指晚上海水上漲,不過通常我們往往將潮和汐都叫做“潮”。
地、月磁力潮汐的產生由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巖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中分別產生的周期性的運動和變化,總稱潮汐。
大洋底部地殼的彈性—塑性潮汐形變,會引起相應的海潮,即對海潮來說,存在著地潮效應的影響;而海潮引起的海水質量的遷移,改變著地殼所承受的負載,使地殼發生可復的變曲。氣潮在海潮之上,它作用于海面上引起其附加的振動,使海潮的變化更趨復雜。作為完整的潮汐科學,其研究對象應將地潮、海潮和氣潮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但由于海潮現象十分明顯,且與人們的生活、經濟活動、交通運輸等關系密切,因而習慣上將潮汐(tide)一詞狹義理解為海洋潮汐。
天文大潮分類
按成因分
1、海潮。由月球、太陽等天體引力導致的海面水位周期性升降的現象,亦稱天文潮。
2、氣潮。由大氣氣旋和臺風等強烈天氣系統引起的增水現象,亦稱氣象潮。
3、地潮。固體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彈性-塑性形變,稱為地球潮汐,又稱固體潮。
4、太陽潮。其中由太陽引起的大氣潮汐稱太陽潮,由月球引起的稱太陰潮。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陽近,月球與太陽引潮力之比為11:5,對海洋而言,太陰潮比太陽潮顯著。
海潮、氣潮和地潮三者之間又互有影響。一般所說的潮汐,除特指外,均指海潮。
按強度分
1、大潮。陰歷朔(初一前后)望(十五前后)漲潮最高,落潮最低。
2、小潮。陰歷上弦(初八、初九)和下弦(廿二、廿三)出現最低高潮位和最高落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