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細樂屬納西族的一種音樂技術型式,在音樂的世界里包含著許多不同的音樂,比如我們經常接觸的搖滾樂、流行音樂、朋克音樂等等……每個音樂都包含有它自己的感情。那么,你想知道納西族的白沙細樂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納西族文化吧!
納西族先民在約七百多年前創制的《崩石細哩》,漢譯為《白沙細樂》,是流傳在麗江納西族鄉間中的一種古典音樂技術形式,《白沙細樂》里有歌,也有舞,但它的主要成份是器樂合奏?!栋咨臣殬贰酚糜趩适禄蚴侵卮蟮募雷婀澋幕顒又羞M行奏樂,是一部風俗性的音樂套曲,當時更有專門的樂工,其演奏技藝相當高超。后來演奏者多為半職業的民間藝人,受人邀請時參加演奏活動。
根據地方志史料,在十九世紀中葉,即距今二百多年以前麗江便流行著《白沙細樂》了,并且當時就說是在元朝流傳下來的音樂。據1962年麗江縣宣傳部關于《崩石細樂》的調查,該樂曲共計有《篤》,《一封書》,《三思吉》,《阿哩工金拍》,《幕布》,等十四首。
《白沙細樂》在解放前夕已于云消失傳。解放后,黨和政府對《白沙細樂》十分重視,前后曾有十多起學習,采訪和搜集整理活動1956年麗江縣文化部門還組織了一個業余民族樂隊,參加昆明舉行的“云南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并獲得一等獎。原中國音樂家協會會長呂驥稱《崩石細哩》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給予了一定的肯定。
關于白沙細樂的歷史淵源,歷來有很多說法。由于年代久遠,資料匱乏,音樂的歷史就更顯得撲朔迷離。從諸種的說法來源看,可大致分為一下3類:第一類為古代文獻記載。如清乾隆八年(1743)編撰的《麗江府志略》有這樣的記載:“夷人各種,皆有歌曲跳躍歌舞,樂工稱‘細樂’。箏、笛、琵琶諸器與漢制同。其調亦有《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相傳為元人遺音?!边@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關白沙細樂歷史的記載,認為始自元代。
與這一說法相似的亦有清末的《麗江縣志》的記載:“現實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樂相傳有胡琴、箏、笛、諸器,其調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請樂工奏曲靈側,名曰‘細樂’,纏綿悱惻,哀傷動人。其發引也,亦以送之?!?/p>
由此可見,白沙細樂至少在清代已經作為哀樂使用。另據《云南叢書·一笑先生詩人鈔·巨甸居人》稱:“究竟此曲,創自民間。木氏盛時,永寧夷率眾來襲,木氏設伏北沙以待之,殲夷殆盡。民間造此曲吊之,古云‘北沙細樂’?!毨妗撸殬芬病弊髡咭恍ο壬?827~1887)系麗江人氏,顯然與上述二志書的說法不同。
第二類為民間傳說。這類說法也較多,主要有兩種。其一相傳白沙細樂是當年忽必烈贈送給納西族首領阿良(一說為木天王)的禮物之一。南宋理宗寶元年(1253)蒙古憲古憲宗命令其弟,也就是后來的元世祖忽必烈親征大理,納西首領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執禮甚恭。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揮師北還之際,為感謝阿良,封他為“茶罕章管民管”,并且還賜予阿良大量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