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的成語中,可能也很少會去說道斗酒學士這個成語了,但是在古時候,斗酒學士就寓意著這個人酒量很大,在斗酒中也能被成為是學士,那么,斗酒學士出自哪里,為什么會有這個詞呢,一起來看看關于酒文化的典故吧。
可能感興趣》》苗族酒文化
成語,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出處:《新唐書·王績傳》。
典故信息
出處:《新唐書·王績傳》:以前官待詔門下省,故事,官給酒三升?;騿枺捍t何樂邪?答曰:良醞可戀耳。侍中陳叔達聞之,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
典故
王績,生于隋末唐初,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寫過許多五律、五絕,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他以好喝酒出名,自稱一天可以喝五斗,而不及亂,所以取號五斗先生。
王績不只是學富五斗,才高五斗,而且是酒量五斗。只要有人邀他喝酒,無貧無富,無貴無賤,一律奉陪,對酌為樂。
他一生做的都是芝麻大的小官,每次他謀職也好,辭官也好,都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酒……
隋文帝時,他中了舉人,本可在京城做官,但嫌規矩太多,喝酒不隨便,借口有病,要求到地方去,于是被授予揚州六合縣丞。到了位上,手不離杯口不離酒,整天醉醺醺,喝得神智不清,出了好多岔子,廢事失職,所以屢遭劾責。不好好做自我批評,他竟一怒之下,把所得的縣丞俸錢堆在縣門之外,趁著夜色,駕輕舟逃走了。
隋亡唐興,他又出來做事。以隋朝遺老身份謀個侍詔門下省的差使,每天還樂呵呵的。他弟弟不理解,王績就說,別看我當這個破官沒掙兩個錢,又寂寞無聊,可是每天發三升好酒,我圖的就是這個。人事部專門官俸祿的陳叔達是王績的老朋友,聽到此事,說:三升酒哪能留得住王績這樣的人才??!就作主每天配給他好酒一斗,于是王績就得了個綽號斗酒學士,不僅時人皆知,而且名垂青史。
他就這樣每天一斗官酒喝到了唐太宗的時候,一斗酒也留不住他了,鐵酒碗也不要了,又要辭職跳槽了。原來當時的太樂府史焦革家善釀酒,冠絕一時,他就苦苦相求,非要跟著焦革當差。其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是聞到了焦家的酒味。一開始焦革說沒有對口的職位,沒法安排。
后來經不起死磨爛纏,一往情深,就設了個助理給他,實際是個閑職,管他酒就是了。不想沒幾個月焦革去世。焦夫人袁氏念王績實誠,每天派人送酒照舊,從不間斷。
一年之后,焦革夫人竟也隨夫而去,撒手人寰。王績抱著空酒壇子對天仰嘆:這是老天不讓我飽飲美酒?。∞o去助理,掛冠回鄉,葉落歸根,從此開始隱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