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強對流天氣的持續時間是比較短的,但是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強大的力量,所以這是一種災害性天氣。那么,大家知道強對流天氣是什么天氣系統?強對流天氣如何形成?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強對流天氣是什么天氣系統
強對流天氣是中小尺度天氣系統。一般把水平范圍在幾百米到幾十公里,生命期只有幾十分鐘至二、三小時的天氣系統,稱為小尺度天氣系統,例如積雨云、龍卷等;水平范圍為幾十至二、三百公里,生命期約一到十幾小時的天氣系統,稱為中尺度天氣系統,如颮線、雷暴高壓、中尺度低壓等。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研究,是在分析暴雨、冰雹、龍卷等強對流天氣中發展起來的,研究成果對預報上述災害性天氣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山谷風、海陸風等局地環流,由于水平范圍在一二百公里以內,有明顯的晝夜變化,同中尺度天氣系統的時空尺度相當,也可劃分在中尺度天氣系統范圍內。但其性質與上述的中尺度天氣系統有本質上的區別。
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除尺度小、生命期短以外,最主要的特點是氣象要素的水平變化很大,因此所產生的天氣遠比鋒面(見鋒)、氣旋等天氣尺度系統劇烈。如颮線過境時,瞬時氣壓變化每分鐘幾乎可達1百帕,溫度變化每15分鐘可達10°C;風速可大到幾十米每秒,鉛直速度一般可達1~10米/秒,甚至曾觀測到50米/秒以上的情況(大尺度天氣系統一般為幾厘米每秒),和水平速度同量級;鉛直方向上的氣壓梯度力和向下的重力不平衡,即不滿足靜力平衡,水平地轉偏向力和水平氣壓梯度力也不平衡,即也不滿足地轉平衡,水平加速度和水平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同量級,造成風和等壓線不平行(見大氣中的作用力、大氣運動的平衡狀態)。由于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這些特點,在進行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天氣分析時,要求有時空分布更為稠密和更加準確的探測資料。
什么是強對流天氣?
“個頭”不大、突如其來、生命短暫的強對流天氣是個名副其實的“暴脾氣”。強對流天氣的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有雷暴、雷雨大風、冰雹、颮線、龍卷、短時強降水,都具有極強的破壞力,是人們不得不防的災害性天氣。按照從弱到強、影響從小到大的順序可以排列為雷暴、短時強降水、冰雹、下擊暴流、颮線等。
世界上把強對流天氣列為僅次于熱帶氣旋、地震、洪澇之后第四位具有殺傷性的災害性天氣。
強對流天氣如何形成?
當低層的空氣從地球表面接受到足夠的熱量,溫度就會升高,而中高層大氣仍然處于相對冷的狀態時,大氣即處于一種亞穩定態,即不穩定的層結。
如果此時低層的大氣在鋒面、地形等因素的影響下被迫抬升至一定高度或繼續接收大量熱量時,低層大氣會在較短的時間內沖破上層大氣的禁錮,就像開鍋的開水一樣,低層的大氣會劇烈上升,從而形成強烈的對流。
強對流天氣應如何防御
防雷方面:雷雨時,市民應盡量減少外出,不要在戶外勞作,不要靠近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大樹、旗桿等,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火大樹下躲雨。雷雨天氣時在高山頂上不要開手機,更不要打手機。不能用有金屬立柱的雨傘,在郊區或露天操作時,不要使用金屬工具,如鐵撬棒等。
防大風方面:在強對流天氣來臨前,工地和廠區應加固圍板、廣告牌、棚架等臨時搭建物,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只走錨碰撞,機動車和行人應減速慢行,注意觀察。出海作業船只和近海養殖人員應回港避風。冰雹天氣時,戶外行人和作業人員應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暫避。
防短時強降水方面:短時強降水會帶來地表徑流量的激增,容易造成城市內澇、道路積水、在地質條件較為脆弱的地區,易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市民在戶外積水中行走時,要注意觀察,盡量貼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排水井。駕駛員遇到路面或立交橋下積水過深時,應盡量繞行,避免強行通過,當汽車在低洼積水處熄火時,人千萬不要在車上等候,要下車到高處等待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如遇到泥石流,要向泥石流前進方向的兩側山坡跑,且不可順著泥石流溝向上游或向下游跑,更不要停留在凹坡處。當遇到滑坡時,不要順坡跑,而應向兩側逃離。當遇到高速滑坡無法逃離時,不要慌亂,如果滑坡呈整體滑動,可原地不動或抱住樹等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