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份額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即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
恩格爾,生于德累斯頓,德國統計學家,因恩格爾定律聞名于世。他早年與法國社會學家弗雷德里克·勒普萊交往甚密,勒普萊對家庭問題很感興趣,這使恩格爾開展了對家庭的調查。這些調查所搜集到的開支數據使恩格爾確信,在家庭的收與該戶分配于食物和其他項目的支出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系。這是經濟學中最早確立的定量函數關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