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夏至日環食什么天象 夏至日環食預示什么
由于古時科學水平的局限,日食這種異象常被百誤認為不祥之兆。但實際上,日環食是因為月球離地球較遠,月球的本影不能到達地面而它的延長線經過了地面,而位于月影的本影延長線區域(偽影區)的人們就能看到日環食。
關于日環食記載:
日食與月食是自古就有的自然天象,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多有這方面的記載。在巴比倫和尼涅維亞的廢墟中所得的陶土器皿和斷裂的石碑上,有六次古代日食的記載。其中最早的一次于公元前911年發生。曾有人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古的一次日食記載。
我國儒家經典《尚書》的《胤征》篇記載了一次日食事件:在仲康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左右)有兩個掌天地四時之官名毅與和,他倆疏于職守,不僅沒有預測到日食的日期,而且在那次日食發生時,正喝得爛醉,按當時政典,兩人都被處死。這篇資料,已被中外天文學家公認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載。
日食的形成過程:
日食、月食是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典型例證。月亮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并不是每次都發生日食,發生日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日食總是發生在朔日(農歷初一)。也不是所有朔日必定發生日食,因為月球運行的軌道(白道)和地球運行的軌道(黃道)并不在一個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黃道平面有5°9′的夾角。其二,太陽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黃道的交點附近,太陽離交點處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
由于月球、地球運行的軌道都不是正圓,日、月同地球之間的距離時近時遠,所以太陽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偽本影(月球距地球較遠時形成的)和半影。觀測者處于本影范圍內可看到日全食;在偽本影范圍內可看到日環食;而在半影范圍內只能看到日偏食。
月球表面有許多高山,月球邊緣是不整齊的。在食既或者生光到來的瞬間月球邊緣的山谷未能完全遮住太陽時,未遮住部分形成一個發光區,像一顆晶瑩的“鉆石”;周圍淡紅色的光圈構成鉆戒的“指環”,整體看來,很像一枚鑲嵌著璀璨寶石的鉆戒,叫“鉆石環”。有時形成許多特別明亮的光線或光點,好像在太陽周圍鑲嵌一串珍珠,稱作“貝利珠”(貝利是法國天文學家)。
無論是日偏食、日全食或日環食,時間都是很短的。在地球上能夠看到日食的地區也很有限,這是因為月球比較小,它的本影也比較小而短,因而本影在地球上掃過的范圍不廣,時間不長,由于月球本影的平均長度(373293公里)小于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384400公里),就整個地球而言,日環食發生的次數多于日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