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松性微溫,味辛而微咸,有毒,我國已經在醫學上利用了 很久的歷史,是傳統的重要中藥材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即入 藥治病,主治小兒驚風、口噤、丹毒、瘰疬、驚搐、蛇傷等多種疾 病,并有10多個附方。在歷代古籍中,涉及蜈蚣的記載不少, 《爾雅》、《莊子》、《淮南子》、《廣雅》、《神農本草經》等均有關于 蜈松的記載,尤其是《名醫別錄》、《本草綱目》中對蜈蚣的種類、 分布、形態特征以及藥性、采捕、加工炮制、制劑貯存、應用方法 都有詳細記載,在《本草綱目》卷四十二部蟲部,收載蜈蚣人藥 治疾病的處方竟有18則。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科學工作者開展 了蜈蚣的本草考證、藥材鑒別、資源調查、化學成分分析、藥理作 用的探討、療效的臨床驗證、人工養殖等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 的成績?,F代藥理研究表明,蜈蚣含有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組 胺樣物質和溶血性蛋白質,此外,還含有蟻酸、脂肪油、膽甾醇、 亮氨酸、甘氨酸、丙氨酸、?;撬?、賴氨酸、谷氨酸等。
蜈蚣的主 治功能,與不同藥物配伍,表現出不同的功用,具有抗腫瘤作用; 止痙作用;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