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對每個大人和小孩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值得盼望的節日了,相對于很多節日來說中秋真的算得上是大家比較重視,也比較熱鬧的節日了,古時就有了非常悠久的一些傳統的習俗,像賞月和吃月餅都是中秋必備的一些習俗了,不做總會覺得缺點什么。
博個好彩頭
其實閩南地區的人博餅 的習俗是非常簡單的一個寓意的,就是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中能夠博一個好彩頭,日子越過越順,大多數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泉州、廈門市區為甚。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很多外鄉人來閩南,都會被這種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風俗所打動。月餅在閩南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飲宴賞月習俗
賞月這個習俗其實是由民間祭月的習俗改變而來的,它將一個本身很嚴肅的祭祀活動變成了悠閑的歡娛時光。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的文字記載出現在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月餅象征團圓
月餅做成圓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表現出它象征著團圓,是寄托人們祝愿的美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是從元末流傳下來的。元朝時,由于中原人民被蒙古人殘酷統治,他們紛紛起義,在朱元璋的控制下反抗蒙古軍隊。因為在古代發送信息很不方便,有些人害怕被搜查。因此,在劉伯溫的建議下,用一種餅子用作傳遞信息的工具,8月15日起義的字條被藏在餅里,信息通過月餅傳遞給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