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腳從宋朝五代末期開始,新中國成立后結束。裹腳也稱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
裹腳的來歷:裹腳也叫纏足,五代末開始盛行。從地下發掘的文物和古文獻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一形制,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間,一味沉緬于聲色、詩詞、歌舞之中,整日與后妃們飲酒取樂。宮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兒,后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條,善于歌舞,受李煜的寵愛。李煜詔令筑金蓮臺,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纓絡,臺中設置各色瑞蓮。
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于蓮中,回旋有凌云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后,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為自然,美不勝收了 。時人競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