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常用字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篆書,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于戰國后期的秦國。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起源于戰國。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鐘繇。《辭?!方忉屨f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惫拭瑫K逄浦蟛呕径ㄐ?,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分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和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