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月十五是潮汕地區的五谷神誕。
依我國本土道教儀規,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是下元節,但在同一天,潮汕地區農民則沒有下元節之俗,而稱這一天是五谷神誕。五谷神,依中國神話,一說是神農氏,一說是后稷。潮汕地區又叫做“五谷母”。
潮汕地區習俗,五谷神有兩個神誕日,說是因為當地水稻一年兩熟,為報答神恩,故行夏秋二祭,時間定在兩次收成后的月中即農歷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一說五谷神誕原來是六月二十六日,滿清入關后,清王朝為探測民心,試行政令,遂定十月十五為五谷神誕,令民易時祭拜,人們終于照辦,于是流傳下來。
潮汕農民在農歷六月十五和農歷十月十五早上,用米筒裝白米,貼一圈紅紙,插上三支香,便算是五谷主神位。有的地方如潮陽,則有裝在小鏡框里的神農像掛在神座上供奉。
農民祭祀的供品除三牲或五牲、果蔬外,祭品里還有用米粉、花生、油麻、黃豆等混合制成各種象形的粿品:谷穗粿、人仔粿、豆目粿、尖擔粿、谷籮粿等,澄海一帶還用米粉作餡皮,用蘿卜絲、花生仁、芹菜等作餡,做成挑稻草用的扁擔狀的“尖擔”。
祭拜五谷神的香案上,還要擺上5碗新米飯、5杯茶、5杯酒。焚香禮拜時,用“五谷豐登,米糧充足”的祝語來答謝谷神。
潮汕一帶的城鎮米店以五谷主為行業神,因此過去在五谷神誕時往往休業演戲酬神。而一年中除了這兩個日子,潮汕民眾每逢兄弟分家,要在分家那日拜五谷母,表示從此另開爐灶,請五谷母保佑年豐人壽等,若碰到家里有歡喜事,即進宅,娶親,游神賽會等,也都要拜五谷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