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在我國,女兒節是漢族的節日,有兩種傳統說法,七夕和上巳,上巳俗稱三月三,另外還有流行于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女兒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例如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女兒節是我國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國人稱為女兒節。
女兒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乞巧,不過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在甘肅省隴南市的西和縣,女兒節這天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敏,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廣州的女兒節獨具特色,姑娘們會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會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祭拜。
女兒節有什么習俗活動
女兒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甘肅省隴南市的西和縣,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西和乞巧”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晚上 開始,一直持續到七月初七晚上,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民俗活動之一。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每一環節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幾個富有特征性的儀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詞、曲譜、舞蹈形式以及與農耕文明相關的崇拜儀式,還有與生活相關的紡織女工、服飾、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動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國絕無僅有。
應節食品
女兒節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女兒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稏|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女兒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直到今日,女兒節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各個女兒節的介紹
上巳節
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所以這天又叫“上巳節”。上巳也稱為女兒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边@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七夕節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又被稱為乞巧節、女兒節。因為古代女子的婦功里面就是要工于針織,所以一般女子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而織女善織布,所以,牽??椗o橋相會,一方面女子乞求有情人終成眷屬,另一方面又乞求自己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所以叫”乞巧“。而乞巧乞的是女兒家的心思,所以就被稱為女兒節。
端午節
端午節也叫女兒節,亦見于上引《帝京歲時紀勝》:端午節,“飾小女盡態極研,已嫁之女亦各歸寧,呼是日為女兒節。”
重陽節
古人也稱為女兒節。這是因為重陽節是賞花、戴花、插茱萸的節日,是吃花糕的節日。在這一天,男人們大多出去登高飲酒去了,很多家庭都要招呼出了嫁的女兒回娘家來過節,所以重陽節也就被稱為女兒節。
地方性的女兒節
比如四川廣元是武則天的出生地,相傳,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游河灣時遇黑龍感孕,于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多年以來,這里每到這一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游玩。婦女們都穿紅著綠,梳妝打扮,成群結隊,沿江暢游,當地就叫“正月二十三,女人游河灣?!?988年,廣元市政府正式決定,將傳統的游河灣改為廣元市的女兒節,但是把日期改在秋高氣爽的9月1日。
少數民族的女兒節
如羌族的每年夏歷五月初五開始的“領歌節”(羌語叫“俄日俄足”)就是女兒節,在這三天之內,所有家務都由男性承擔,女性游玩祭山,盡情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