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走百病是什么意思
走百病,俗稱"遛百病""游百病"等,是民間傳統的消疾苦、祈健康活動,有的在正月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明朝時已盛行于華北民間。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婦女夜間約齊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導,且須去橋,謂可健身卻病,稱為"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正月十六走百病的來歷
傳說很久以前,成都被一支敵軍包圍,城里的大小官員被嚇得屁滾尿流。老百姓們拿起刀槍棍棒,奔上城墻守城。長久失修的城墻、碉樓和城垛早已破破爛爛的了,怎能抵擋得住敵軍的進攻呢?不知誰大吼一聲:“快挖土加固城墻!”大家立即響應,挖土的挖上、擔土的擔土、抬土的抬土,很快整修加高了城墻,因日夜勞累,很多老百姓鬧春瘟臥床不起了。
正月十六日清晨,敵軍又來攻城,城墻上守衛的士兵、百姓奮勇抵擋、拼殺,阻止敵軍攻上城來??墒浅菈ι喜哦焉系母⊥了绍洠懿焕喂?。有人大喊:“快上城墻夯土!”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全城男女老少,連害春瘟的病人也跑上城墻,齊心協力夯起上來。守城的士兵和老百姓頓時勇氣倍增,奮勇殺敵,把沖上城墻的敵人都殺退了,敵軍頭領見狀嚇得趕快收兵逃跑,全城軍民歡慶守城勝利。
那些害春瘟的入和大家在城墻上一起夯土、吼跳,個個出了一身大汗,病也好了。從此成都人認為正月十六是個吉祥日子。到城墻上走一走,既觀賞了郊外的風光,又能消災去病,漸漸形成了“游百病”習俗。
根據民俗專家介紹,"游百病"最初僅限于婦女,在每年正月十六這天夜里,出門四處游走,祈禱來年身體健康。同時也標志春節的結束,男人們要開始出門干活掙錢了,具有特殊含義和地方特色。
現今的"游百病"則有了新的內涵,在春節美味佳肴的伺候下,一家人結伴出門登高望遠,呼吸新鮮空氣,感受春意盎然的美景,沿襲傳統文化活動的同時,還鍛煉了身體,是件值得推廣的事。
"走百病"在民間是很講究的
一般是在特定時間進行,婦女們聚合在一起,或走墻邊,或過橋或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這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民間普遍認為,在"走百病"時,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是指到寺觀燒香,用手觸摸廟中大門上的門釘,以此祈盼家庭人丁興旺。
北京
元宵節狂歡的正月十六晚間,婦女們罩上白綾衫,成群結隊,手挽手,肩并肩地出游,頭前一人舉香開道,其他婦女隨后,相率過橋。據說,不過橋不得長壽。過橋者,則可保一年無腰腿疼痛之患。而"摸釘"則是說婦女們去各城門洞摸城門上的銅釘,謂此舉"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舊時婦女多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因此身體勞累,體質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里,以驅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游走,意謂將家里病邪驅散。至今北京郊縣鄉村仍保留此習俗。
滄州
河北滄州正月十六這一天有一個習俗就是遛百病。此活動最初僅限于婦女,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習俗內容之一。
如今,在古城滄州,不僅各郊縣,在市區,市民們吃過晚飯后,或三五成群,或成雙結對,有的提著燈籠(有傳統是舅舅給外甥買燈籠照舊舅),有的帶著閃閃發光的頭飾,年輕人們在南湖邊會點起孔明燈,大家每過一個路口都會拋撒一些硬幣,意味著將疾病、苦痛拋棄。硬幣叮當掉到地上,就有孩子們去撿拾,因為大家認為晦氣摔過后就剩下福氣了。
南京
"正月十六,爬城頭,走百病,踏太平。"在南京元夕的走百病由橋頭走上了城頭。據說,明初朱元璋修好南京城后,城墻即成為軍事要地,百姓哪能上城墻,更別說玩城頭了!后來天下太平,朱元璋特準許百姓正月十六這一天游一次城墻,聚寶、通濟、三山門都設甕城,正好比走三橋。以此示君民同樂。最終傳成了"走百病"。
濰縣
山東濰縣(今濰城區)的走百病別具特色,十六日這天,婦女進香到東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趙玄壇所跨的木虎,俗稱"老貓",據說摸摸老貓,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的兩個石人,據說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瘡癤,總稱"跑老貓"。民國修《濰縣志稿》 中有一首《濰縣竹枝詞》說:"新正節始過元宵,結隊城頭跑老貓,為乞一年百無病,艾香爭把石人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