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獨開不是春天,滿園五彩繽紛才是春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著名的中醫專家和有識之士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氣功技術,形成了許多流派。例如,根據修行特點,可分為五類:鮪派、存祥派、凈定派、周天派、道應派;從“性命”之學,可分為性功、命功、性命雙修功。 ;從“三調”的重點來看,可分為三類:調息、調身、調意;從煉功的姿勢(姿勢)來看,可分為站功、坐功、臥功、走功。 ;從練氣的功能來看,可分為武術、雜技中的硬氣功、保健防病的軟氣功等,這些分類方法各有千秋。本文將介紹氣功的動態和靜態分類。
以動靜為綱,三調為旨,一切功法皆可概括。因為氣功的外練形式無非就是動與靜,而一切氣功功法都是由三調組成的。
精功:外靜內動,調心
精功又稱內功。主要注重調節意念和呼吸。從入靜、思考、呼吸等開始,沒有明顯的身體動作。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所謂內煉精氣神。除靜態練習外,靜而內動的方法激發人體潛能,對調整人體心理狀態有積極作用。精功又可分為注重調心的精功和注重調息的精功。兩者的外部身體姿勢可以是相同的,要么坐著,要么站著,要么躺著,但內部的操作卻截然不同,功能也不同。
以調心為主的功法,即從正念、思惟、靜的操作入手的功法。主張此類功法的學者認為,上帝是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它主精氣,是生命生存的基礎和關鍵。移動容易,靜止難,消散也容易。只有保持清凈,才能讓心得到休息。代表功法有打坐、坐忘、行氣法等。其中坐忘起源于孔子的大弟子顏回。這是一種高度寧靜、“忘記”一切的“坐功”。郭沫若先生稱贊其為“我國禪修之源”。
功法以調息為主,即從呼氣、納氣、行氣等操作入手。此類功法以“吸新氣、呼氣煉五臟六腑”為指導思想,通過吸納煉氣來調整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代表功法有六字訣、內陽功等。呼氣時,六字訣附有噓、呵、呵、啊、吹、呵六個字,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六臟及其經脈。 、三焦,從而達到“煉五臟六腑”。 “強身健體的目的。有學者將其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康復治療養生氣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靜功中的放松法、呼氣法具有祛邪瀉實的作用,對治療高血壓等中醫辨證屬證、陽證的疾病有良好的療效;具有補虛的功效,適用于體質虛弱或中醫診斷有虛證的人,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脾胃虛弱、氣虛者等。此外,對于調節情緒、緩解緊張情緒也有很好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靜功中,調心與調息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因此,以調心為主的練習也可以從調整呼吸開始,而以調息為主的練習也需要在安靜的狀態下進行。
動力:外動內靜,強身健體
動態功夫又稱外功。主要以調節身體為主,從全身、四肢的姿勢、動作入手。稱為筋骨皮的外練。運動力具有外動內靜的特點,即主要通過形體四肢的運動,活動關節,強筋骨,行氣血,增強臟腑功能。運動可以滋養體形,這是以運動養生思想的主要來源。認為“流水不腐,門鉸不因動而根,形氣亦然”。由于動態練習具有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動作,因此在老百姓心目中比靜態練習更受歡迎。常見的功夫練習多為套路動作,可分為以下幾種。
柔韌的動作柔和、緩慢、連貫,如太極拳、八段錦等。
動作剛健有力,剛勁有力。練習中常采用靜態收縮(等長收縮)方法來增強“得氣”效果,如易筋經、五行掌等。
按摩式運手,用雙手按摩(包括拍打)身體特定部位,起到保健作用。
仿生式模仿動物的動作,提煉、編成成功的技藝養生氣功,如五禽戲、大雁功夫等。
舞蹈類動作以舞蹈姿勢為主,優美且具有觀賞性,如冥想舞。
體操類動作與體操類似,更多的是伸展肢體和身體動作,比如練習十八法。
步行練習以特定的步法為基礎,如新氣功療法、太極步、梅花式等。
當然,上述類型有時很難客觀定義;還有很多動靜兼具的練習,具有動靜兼備的特點。如峨眉十二寨、興神寨、站莊宮等。可見動與靜是不能完全分開的。
需要注意的是,流派眾多、功法不同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歷史印記、地域限制、人生哲學的差異,甚至個體差異的變化等等。但最基本的原因之一是是人類生命運動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從正常的生理狀態進入各個層次的氣功狀態并不是只有一種方法,而是有很多種方法。這些方式或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氣功方法。因此,氣功愛好者在初次學習氣功時,一定要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氣功流派眾多的現實,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氣功方法,并在今后的練習中博采眾長。適應新形勢的過程。內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我相信總有一款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