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告,2025年3月20日,NVIDIA首席執行官Huang Renxun在一次采訪中高度贊揚了華為,稱華為“中國最強大的技術公司”。
近年來,中國科技公司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尤其是華為和小米,它們在全球范圍內廣泛關注。
但是,美國對這兩家公司的態度完全不同:自2019年以來,華為遭受了一系列嚴重的美國制裁,而小米已經“幸存”。
這個問題在美國論壇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顯然是一家中國技術公司,為什么美國只針對華為而不是制裁小米?
背后的邏輯值得一提。
為什么美國對華為實施制裁?
華為制裁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兩個方面,即所謂的“技術威脅”和“國家安全風險”。
一方面,華為在5G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能力使其成為美國壓制的重點。
美國認為華為的5G技術將威脅到其在全球網絡通信領域的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華為被指控與中國官員建立了深厚的聯系,美國聲稱其設備可用于監視或竊取敏感信息。
此外,美國還指責華為違反了對伊朗和其他批準國家的禁令。
2019年,美國在“實體列表”中包括華為及其70個子公司,然后在2020年進一步升級該禁令,以限制使用美國技術對華為制造的任何半導體芯片的出口。
這些政策直接切斷了華為的供應鏈,以獲取關鍵芯片。
制裁對華為的影響
實際上,制裁極大地打破了華為。
數據顯示,華為在2021年同比下降49.6%。
華為曾經依靠全球供應鏈,在短時間內失去了許多關鍵組成部分的來源印度評價華為手機,甚至陷入了“無可用籌碼,沒有出售產品”的困境。
但是,華為并沒有因此而停滯。
面對制裁,華為增加了研發投資,2021年的研發費用達到1427億元人民幣,創造了創紀錄的高度。
同時,華為正在積極尋求技術突破。
例如,在2022年,將啟動支持衛星通信的智能手機,并將占據可折疊屏幕手機市場中國內份額的47.4%。
2023年,華為發布了Mate 60 Pro,標志著其成功的籌碼禁令的突破印度評價華為手機,并成為中國與美國之間技術競爭的重要里程碑。
為什么小米從制裁中“幸存”?
與華為不同,小米的商業模式更傾向于消費市場。
小米致力于通過具有成本效益的電子產品(尤其是在印度,東南亞和其他地區)奪取新興市場,以通過供應鏈整合來實現成本控制。
華為將專注于技術研發以及全球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該建設直接觸及美國的戰略利益。
小米的大多數業務仍然依賴于全球供應鏈,而不是核心技術的獨立研究和開發。
該模型使小米在美國眼中缺乏對技術霸權的直接威脅。
法律挑戰的成功
在2021年,小米被美國短暫地承認為“中國共產黨軍事公司”,并被黑名單。
但是,小米迅速采取了法律行動,以證明它與中國軍隊無關,并最終成功撤銷了這一決定。
此案表明,小米的法律透明度和私人企業身份有助于避免更大的制裁。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小米的技術能力與華為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
與華為在芯片,5G和衛星通信領域的獨立研發能力相比,小米更多地依賴于市場上現有的供應鏈。
正如一些專家所說,小米更像是“ DIY”模型,通過整合市場資源來生產具有成本效益的產品。
這種技術模型使小米在國際市場上的戰略性不如華為。
制裁背后的地緣政治考慮因素
美國對華為的制裁表面上是基于所謂的“國家安全”問題,但實際上,它們更多地是出于對地緣政治游戲的需求。
作為5G的全球領導者,華為的崛起被視為對美國技術霸權的嚴重挑戰。
通過對華為實施全面的制裁,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的高端技術發展,并向其他國家發出信號以“拒絕華為”。
對于小米,美國顯然采取了另一種態度。
小米的業務更加針對消費市場,并且不涉及美國核心技術領域的挑戰,因此它不被視為戰略威脅。
這種差異化的策略反映了在技術競爭中對美國的選擇性抑制。
結論
華為和小米都是中國技術巨頭,但在美國政策中遭受了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
從技術實力到商業模式再到法律和政治因素,這些都塑造了兩家公司在全球舞臺上的不同命運。
將來,隨著中國美國技術競爭的持續加深,中國技術公司在全球市場的表現仍將引起很多關注。
參考信息:
JIMU新聞“中國最強大的技術公司”! NVIDIA首席執行官Huang Renxun喜歡華為
BBC我們進一步壓力華為竊取商業秘密
CPPCC網站對華為實施制裁,并進一步增加其“研究”中國技術公司的霸權
199it華為財務報告: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在2021年獲得2434.31億元的收入,同比下降49.6%
observer.com連續兩年,華為的專利許可收入將超過付款費
Cailianshe IDC:中國的折疊屏幕產品在四分之一之內達到了新的高度
是否很容易找到美國指控中國公司列入名單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