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玉米可預防高血糖推薦2道玉米保健食譜
9天前美食推薦
吃玉米可預防高血糖推薦2道玉米保健食譜
據史料記載,明朝正德皇帝有一次外出游玩,因游玩時間過長,肚子餓了,進了一家農家乞食。 農夫給他端來一碗玉米飯,他吃得很香。 飯后,他問農民為什么米飯是米做的,農民說是“珍珠米”。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 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匆匆啟程前往西安。 到了山西和晉北,她帶的食物都吃光了,餓得肚子咕咕叫。 這時,朝臣們急忙向百姓家中討要兩窩。 慈禧吃得很香,覺得比猴頭菇的燕窩還好吃。 吃完就問侍臣這是什么? 臣子忙報:“珍珠飯窩窩頭?!?這個珍珠米窩窩頭到底是什么? 其實就是玉米包子。
在美國的白宮,新主人不知道換了多少人,但是白宮的菜譜沒有變。 最遲自尼克松以來,美國總統每周的飲食中都包括兩頓玉米粥。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在南美洲的一個印第安部落里,人人都擅長跑步。 秘訣是在途中繼續喝玉米粥。
國際會議上,從來不提大米、白面、洋快餐。 在五谷雜糧中,首當其沖的就是老玉米,被譽為“黃金作物”。 美國醫學會進行了一次普查,發現印度人很少患高血壓和動脈硬化養生食譜,他們只吃老玉米。 后來研究發現,老玉米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亞油酸、谷甾醇和維生素E,可以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 從那時起,美國人就改吃玉米了。 美國、非洲、歐洲、日本、中國香港、廣州,早上都吃玉米湯。
玉米的健康益處
我們一般只吃玉米作為主食。 其實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還是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的。 中醫認為,玉米性平、甘,入肝、腎、膀胱經,具有利尿消腫、健脾燥濕、平肝利膽的功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開胃作用。 此外,玉米還有降血壓、降血糖的作用。
1、高血壓、高血糖患者
玉米最早產于南美洲。 當地的印第安人一直在喝玉米粥。 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從來沒有患過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癥。 因此,在“富貴病”高發的今天,多吃玉米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
2.水腫或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患者
不僅玉米的保健功效非常好,而且玉米須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玉米須又稱玉米須、玉米須。 它是玉米的花柱和柱頭。 最早將玉米須列為藥材的是《滇南本草》。 采集玉米須時,一般要等到秋天以后,玉米成熟時,再從上面挑選曬干的玉米須。 不要摘新鮮的,否則玉米長不出來。 玉米須的利尿作用特別好,比如水腫,小便困難,乳汁不通,用玉米須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它還可以降血糖、降血壓。 玉米須怎么用? 一般來說,喝水就夠了。 取玉米須50克,用清水漂洗兩次,然后放入杯中,沖入沸水中,蓋上蓋子靜置幾分鐘,當茶喝。 要想效果好,最好用水煎取濃汁,然后早晚分兩次飲用。 請注意,如果液體是冷的,請將其加熱,不要冷飲。 平時有高血糖、高血壓,或小便不暢、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的人,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3、胃口不好,消化能力下降的人
《本草綱目》認為它“調中開胃”,《本草推陳》稱其為“健胃劑”,認為煎劑有利尿作用。 因此,老人、小孩、久病之人等胃口不好的人,平時多喝玉米面粥,對身體大有好處。 大碴粥比較難消化,所以不要喝。 還有新鮮的玉米,因為沒有經過研磨等深加工,不能食用。
玉米既然是糧食,人人都可以吃。 最常見的吃法是把玉米磨成面條煮粥吃。 東北還有豪放的大山楂粥。 與玉米面粥相比,山楂粥的顆粒更粗,通常與蕓豆一起煮。 煮粥時,為使粥熟透,一般將丸子和蕓豆浸泡半天。 丸子膨脹變軟后,倒入鍋中,用大火煮。 鍋開后,還沒完,還要放點面粉蘇打,小火煮一會。 等到玉米渣開花了,一鍋香噴噴的粥就做好了。 不過與玉米粥相比,玉米渣不易消化,所以消化不好的人還是喝玉米粥比較好。
與白面粉相比,玉米較粗,可與大米、小豆、小麥粉或黃豆粉混合,蒸糕可做成饅頭、點心等。此外,玉米還可以用來做菜. 將新鮮的玉米粒剝下來,與蝦仁、黃瓜丁一起炒養生食譜,也別有一番風味。 北京的栗窩頭和棗窩頭很受歡迎。 或者干脆把玉米煮著吃,味道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