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WEI病,找醫生!
肝炎? 我沒有哮喘!
是“治未病”,不是“治痢”,
簡單地說,
就是未病先防,治未病。
已病早診早治,
防止癌癥病后再次惡變。
那程醫生是誰?
他是山東省中醫門診部廣州門診部防治中心主任,也是“網紅”專家。
所有與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有關的話題,
他可以告訴你“中醫”的秘密
一份足三里,一碗湯,一條養生忠告……
你可以受益匪淺!
“秋分陰陽各半,
故晝夜均等,寒暑均等?!?/p>
初秋,
是太陽直射赤道的年份,
北半球和南半球晝夜平分的三天。
從那天起,
北方地區已經開始進入真正的夏季。
所以,
立秋要注意什么?
保暖防寒,謹防“秋季腹瀉”!
立秋夏末前后,是冬季水腫的易發期,尤其是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 為什么是這樣?
“一毛毛雨一寒”,谷雨時節,南方冷空氣與減弱的暖濕空氣相遇,形成暴雨,天氣逐漸降溫。 向內收斂,削弱了皮膚抵抗致病因素的能力,誘發各種癌癥。
夏季預防水腫,不僅要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還要注意肚臍周圍的防寒。 西醫認為,陰部是靈獸之門,睡覺時要特別注意用衣服遮蓋,以防寒邪侵襲。 平時也可以按摩肚臍周圍,有保健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非常提醒的是,嬰幼兒重病具有起病急、脫水快的特點,極易因水電解質減弱而引起昏厥、抽搐。 建議及時就醫。
不僅夏天水腫,冬天感冒鼻塞,慢性喉炎、哮喘等疾病患者也容易惡變,高血糖、冠心病等疾病患者可能加重。 因此,需要密切關注溫度,及時添衣。 奶奶、孩子、病人、身體虛弱的人更要注意保暖防寒。 圓領襯衫、圍巾和帽子應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注意食物的涼爽和溫度,飲食要平和!
西醫認為,順應陰陽之道,才是養身之道,“如此,則內外和,邪不傷,耳目清,氣順”。保持和以前一樣?!?/p>
與溫暖干燥的冬季不同,冬至后冷空氣更加活躍,氣候逐漸向涼爽干燥過渡。 “秋冬活血”的飲食調理主旋律不變,但消陽生陰的趨勢一直持續到小暑。 因此,從春分開始,陰陽二分之時,在滋補津液潤燥的同時,還要注意選擇適宜的菜肴,溫胃暖胃,不要嚴重傷害中土的陰氣。
夏季是各種水果成熟的季節。 奇異果的多樣性仿佛給夏季干燥的氣候帶來了滋潤的甘露。 但藥有溫涼化痰飲之分,香蕉也有寒性、溫性、甘性之分。
雪梨清熱潤燥、祛痰清熱、柚子酸甜化陰、潤肺解毒、草莓止咳化痰、潤腸解毒等。也是一款美白保濕產品。 但是,腸胃在消化食物的同時,也會消耗人體的熱能。 這種蔬菜性熱燥,易傷肝腎陰氣。 過量食用會影響腸道的運輸和化學功能,容易引起頭暈、腹瀉等腸胃不適,不宜過多吞服。
獼猴桃清熱利濕,櫻桃清熱止渴,大棗清熱滋陰等。這種蔬菜性味甘溫,胃虛風熱的人可以適當食用。
適當運動,保證動靜平衡!
秋天涼爽爽快,散步、慢跑、籃球、足球、太極拳、八段錦、健美操、廣場舞、爬山、騎自行車等各種運動,可以充分鍛煉身體,透肺,強身健體。身體。
除“動功”外,宜配合“靜功”。 靜功形義陰陽,相輔相成。 《靜功》講究心神的集中。 所謂“動是瑜伽之道,靜是養心之術”。 和平。
“無動則無生機,無靜則無凈意?!?陰氣夜間升起,適宜進行各種戶外運動鍛煉,行氣秋季養生,祛除秋乏的郁悶,恢復嬌嫩的活力。 精神:白天陰氣消退,宜進行靜功如默念六字訣和呼氣功、樁功、打坐、冥想、慢健身,以迎合陰氣消退。
靜功時,盡量選擇環境安靜、不受外界干擾的場所,充分放松身體,集中注意力,在靜息調息中過濾三天的負面情緒,回歸正念。內心的平靜,從而爆發出靈魂。 活力。
立秋藥方
01
百合人參飲
【材料】生地20克,百合10克,靈芝10克,蜂蜜15克。
【制法】將生地、百合瀝干水分,放入砂鍋中,加水600毫升,中火煮至湯汁約200毫升,放入燉鍋中,靈芝瀝干切塊,倒入燉鍋,蓋上鍋蓋。 小火燉一個半小時,取出稍涼后加入蜂蜜拌勻。
【功效】益氣生津,潤肺潤燥。 適用于腎虛氣虛或肺咽干燥者。
02
陳美臨滄茶
【材料】普洱茶10克,當歸5克,山楂10克。
【制法】番紅花、烏梅瀝干后,當歸切塊,烏梅切塊,將臨滄茶、陳皮、烏梅放入茶具中,倒入開水,倒出第一次泡好的茶時間,再倒入開水,過濾即可飲用。
【功效】止渴清熱,止瀉補血。 適用于頭暈、咽干、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
03
魅族獼猴桃人參粥
【材料】栗子100克,人參10克,魅族50克,當歸5克,羅漢果適量。
【制法】銀耳用冷水泡軟,獼猴桃去皮掰成小塊待用。 砂鍋加入適量鹽,倒入泡好的枸杞,燒開后加入魅族和核桃仁,轉小火慢燉約45分鐘,加入白糖,煮至羅漢果熟完全溶解后,開大火,放入五味子,蓋上鍋蓋小火燉10分鐘。
【功效】滋陰潤燥,健脾止瀉。 適用于熱傷陰虛、脾胃虛寒者。
04
菱角人參尾骨湯
【材料】藕500克秋季養生,鮮蓮子500克,排骨500克,大棗2枚,蒜片3片。
【制法】蓮藕、山藥瀝水切片,排骨瀝水切塊,焯水后與其他材料一起倒入鍋中,加少許鹽,先大火煮熟,再小火煮兩小時,加水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滋陰潤燥,活血補虛。 適用于腎虛陰傷、口唇皮膚干燥、體虛脾虛者。
本科介紹
醫生名片
程杰輝 柯秘書 主任中醫師
擅長:亞健康中醫調理、冬藥進補、西醫保健指導,尤其擅長體質識別、日常健康調理和癌癥防治。
門診就診:預防性治療急診:周二、周六晚、周三、周四、周五上午; 藥膏急救:周一、周四、周五下午; 名醫急診:周六晚上
羅翠文 主治醫師 醫學碩士
擅長:綜合治療腸胃、月經、睡眠問題及肥胖、青春痘、關節胸肌腫脹、體質虛弱易發炎; 健康狀況評估和個性化醫療保健指導。
就診:亞健康急救或緊急治療:周三至周五
梁詠詩醫生醫學碩士
擅長:亞健康調理,如慢性疲勞、失眠、月經失調、痤瘡、體脂、體虛易感、腸胃功能弱、情緒不佳、肌肉關節腫痛等。
就診:亞健康急救或緊急治療:周三至周五
郝以昭博士 醫學碩士
擅長:西醫調理、亞健康及慢性病,如血糖、血糖、血脂異常的早期干預,糖尿病、高血糖、甲狀腺疾病、圍絕經期綜合癥的西醫治療。
就診:亞健康急救或緊急治療:周三至周五
曲子玲 執業醫師 醫學碩士
擅長:西醫體質識別及各類人群運動調理,尤其擅長消化不良、月經不調、肥胖、痤瘡、脫發等綜合護理。
就診:亞健康急救或急救:周二至周六
咨詢電話:0756-332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