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后,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發現竹子干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2、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
3、秦漢時期的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席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
4、明代初期,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游街竄巷上門加工。竹席、竹籃、竹箱都是相當講究的工藝竹編。尤其以竹編最為著名。益陽的水竹涼席創始于元末明初。
5、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中國的竹編工藝逐漸復蘇。20世紀50年代以后,竹編藝術開始名正言順的歸口到工藝美術行業,進入了藝術的殿堂。
6、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縣和渠縣先后被評為“中國竹編之鄉”。
7、進入21世紀以后,竹編工藝漸漸失去市場競爭力而出現滑坡,其編織技藝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也有不少竹編藝術家們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的藝術,新的作品在緩緩冒尖。
竹編怎么制作
1、制作木模具:把原先設定的產品造型畫成正視、側視、俯視三面圖,再測繪適應工匠需要的部件圖。然后用杉木依圖制作成模具。
2、破竹篾:先把竹管破成4條,再劈成各種寬度和厚度的篾絲、篾片,浸在水中濕潤泡軟,在刮刀上刮光亮。
3、編織:把劈好的竹篾附在模具上編成胚體,脫模后再外加鑲插各種有立體感的竹篾花紋,然后裝配為產品的整體造型。
4、染色:兩個鍋灶,鍋各盛水。其中一個放進酸性金黃染料,另一個放進直接黑染料拌勻,加溫到沸點左右。把竹編素胚先投入金黃染鍋里染成橘紅色,撈起來用清水沖凈再投入到直接黑染鍋里染成黑色。晾干后用木砂紙磨光。編織花紋就顯出凹處暗,凸處顯,產生明暗分化的圖案花紋的觀感。再染一次清淡的桔紅色而成。
5、上漆:把染好的竹編用固定的夾具端正造型,在主要的部位澆抹透明的天然大漆,竹干后,解開夾具,基本造型穩定之后,外表總體施噴一遍透明大漆,達到竹質及色調鮮明,表面光亮。竹干后浸入較濃的黑色大漆里撈起來,晾半干時,用碎布沾松節油把表面的黑漆擦凈,再待竹干。如此反復多次,使竹編的內里聚積黑漆層,增強剛度及抗腐度。竹干后在扎藤花和竹花蕊的部位沾透明漆貼金箔。竹干后刷凈,“改良竹編漆器”成品就此出爐。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幫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