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舊俗,正月里是不宜剪頭發的,所以正月十五是不能剪發的。如果不講究這些的,也可以理發。
有一句俗話是“正月剪頭死舅舅”,是迷信的說法,但是為了不破例,還是保守點好。圖個好的心理暗示和好的開端。老一輩講不出正月不理發,發膚受之于父母,不可舍,特備在正月是團圓的日子怎能舍掉父母的恩賜呢,為了避免人們在正月理發就有了民間“正月絞頭(理發)方舅舅(禁忌)”的說法。
正月里為什么不宜理發正月理發“思舊”的典故:大概是明朝末年,滿清王朝清廷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國主張,決定推行一種奇怪的發式:將頭發從前部到腦頂剃去,再將四周的發際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間集中的一塊和一個長長的大辮子(金錢鼠尾)。為了一統江山,尤其是統治思想,這種發型要在漢人間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頭匠,清政府把全國的剃頭匠召集起來,每人發給一個掛有圣旨的“吊投旗桿”。
隨后,這些剃頭匠便走街串巷,把人們的頭發一一拿下。當時的滿清打出的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種強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歷來柔弱的江南民眾的反對:江南士子認為剃頭是對他們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過群眾的力量讓滿清人有所收斂。然而隨著一聲令下,接連出現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劇,滿人碩德預親王多鐸作為先鋒揮軍南下,遭到南明軍民的頑強抵抗,后來,為了剃發的問題,很多的故明民眾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江南、山東、河北、河南、湖北以及一帶,人們于每年的正月,特意讓自己的頭發“任之短長”,以紀念故明王朝的滅亡,“有《黍離》之悲也”!可見當時老百姓在正月里留起長頭發,為的是紀念自己的祖國,叫“思舊”。
后來時間長了,為了保留這種傳統,便故意制造了這種傳說“思舅舅”。事實上這和正月十五打燈籠一樣,打燈籠是為了“照舊”,也是為了紀念過去。
二月二龍抬頭宜剃頭理發寓意紅運當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農歷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發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