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說到春節這個節日,它的標簽有很多,比如說團圓的日子,比如說年夜飯,比如說春晚等等。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春節還有著許多別稱,比如說我們常說的過年、大年、新年、新禧等。過了這么多的春節,但你真的知道春節的寓意是什么?真正含義是什么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春節的寓意和象征
春節,俗稱“新年”、“過年”,在中國是漢族以及其他一些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在新加坡、韓國、越南等也是法定假日,并越來越具有世界影響。它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時機,承載著深重的傳統,凝聚著濃厚的感情,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過年”在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富于人世倫理色彩。春節是億萬中國人情感的聚合,也是禮儀文化和交往活動的集中展現。除夕之夜,闔家團聚,一起吃年夜飯,習慣上稱“團年”。這是家庭團圓的重要時刻,多少年來,人們都看重這一時刻。不管路途多么遙遠,在外地的兒孫多半要趕回家,和家人團聚。以前,一般是晚輩回到長輩所居住的地方,現在,由于工作和時間關系等原因,也有長輩到兒孫輩家里過年,地點變了,濃濃的血緣親情不變。
拜年
“拜年”是體現晚輩對長者尊敬的一個禮節,也是辭舊歲迎新年的表達形式。每年一次的拜年禮儀,加強了親族之間的血緣親情,維持和鞏固著近鄰“親如一家”的地緣互助關系。拜年是歡樂喜慶的象征。民間講究“冤家宜解不宜結”,即使平時有過矛盾和隔閡的人家,也要相互拜年,盡釋前嫌。傳統的拜年活動,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化解矛盾、加強友誼和感情的積極作用,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禮教的一種延續方式。
春節是聚會的良機,是人際互動的重要時刻,親友相聚,其樂融融。人們越來越不局限于偏居一隅,華人更多地走向世界,而春節是聯絡全球華人感情的最好時機,這也是身份認同的表現。也有一些外國人到中國感受“年味”,體驗“過年”的滋味。
“過年”的主要內容,一是喜慶,二是祭祀。在漫長的社會歷史演進中,大型的祭祀活動、祭祀時間逐漸被禮儀化、節日化,也表現出人性化、理性化。古代注重祭祀儀式、祭典,現代則以歡慶儀式、活動為主。春節承載了濃厚的傳統,集中展示了民俗的風味和魅力。傳統習俗千百年相傳,包括祭祀、禮俗、飲食、服裝、交往、祝福、祈愿等方面,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情感。
春節是古老的節日,承載著厚重的傳統,在現代也包含了新的文化意蘊,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生態文化、信息文化、精神文化內涵。
就政治文化意義而言,春節代表著祥和、和諧、穩定。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選擇在春節前后下基層,走訪、慰問工作在第一線的工人、農民、教師、科研人員、公安干警、解放軍官兵等,給貧困家庭送溫暖,表達中央的關懷,共慶新春佳節。春節期間,總有一些人需要堅守工作崗位,而不能與家人團圓,這個時候,以某種方式集體過年(如軍營、工地等),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傳達新年問候和祝福,也是很有意義的。
春節的含義
從經濟文化來看,由于中國人及海外華人把春節當做一個盛大的節日,帶動了許多商品的消費,包括歌舞表演、書法繪畫以及民間的彩扎業、鞭炮業、香燭業、剪紙彩畫業等,特別是跟飲食相關的行業更是充滿了節日的氣氛。每年春節“黃金周”都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是在中國出現的獨特景象。
春節也具有生態文化的意義,包括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新年與四時中的立春節氣接近,一年之始與四季之始的時間基本合拍。過年時興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景。從社會生態來看,春節的氣氛給人們帶來濃濃的暖意,孕育著蓬勃的生機。和諧社會,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有人內心的和諧。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現代春節期間成為信息流通的高峰期,手機短信頻發,不乏原創性作品,洋溢著文采和生活哲理;電話、互聯網連接著在世界各地的人們,可視電話、網絡拜年成為新的聯系溝通方式,這是現代高技術和信息社會帶來的便利。咫尺天涯,信息即時通達,信息時代信息“爆炸”,人們互致問候,相互祝福,使“地球村”充滿歡聲笑語,增強感情交流,這是全球化時代的新景觀。
春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精神文化意蘊。許多民俗活動都有強烈的感情和精神寄托,在相沿成習的禮俗和儀式背后,內蘊著人們的精神家園,展現著民族凝聚力。這一時刻顯得如此隆重——鞭炮聲聲,代表辭舊迎新;守歲壓歲,寄托著殷切的希望。熱烈的賀歲禮儀,不僅鞏固了家族倫理關系,增進了家人的親情,凝聚了人們的感情,而且使社會關系得到調整。在中國,春節不只是一個節日,它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