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一群具有深厚的節日情懷的群體,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獨有的傳統習俗,春節全家團聚吃年夜飯、元宵節猜燈謎、中秋吃月餅、臘八節吃臘八粥等這些大體是相似。但有些習俗因為區域文化的差異,習俗內容也會有所差異。
掛艾草葉可驅邪去病
相傳端午當天為整年當中花草藥性最為強烈的日子,所以在端午時大家通常會布置可驅邪祛病的各種花草來治病驅邪,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重要內容之一。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食用艾草方法
我國南方有一種傳統食物糍粑,糍粑的主要用料就是艾草,將艾草及糯米粉按照二比五的比例和在一起,里面可包上喜歡的餡料,通常人們會包芝麻、花生、白糖、綠豆。再將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中華艾文化由來
中國的艾文化可追溯到《詩經》時代,當時艾草就在詩經中頻繁出現,從而可得知那時艾草在民間已是重要民生植物。還有一段關于艾草的傳說,相傳,武王身邊有一位名醫叫蕭艾,有一天,他瀉痢多日后臥倒于軍帳中,為了醫治病情危急的將士,他帶病出診,卻不小心被驅蚊的野草火堆絆了一跤,被火燒傷。但當他給將士診治時,意外地發現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卻多了好幾處傷痕。于是他突發奇想,用無名野草點火燒灼病患身體的相應位置,凡是被燒灼過的將士病情都好轉了,武王大贊蕭艾,蕭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蔽渫跣嫒姡骸耙安荼緹o名,從今以蕭艾、艾蒿之名名之?!庇捎诎墓τ幂^大,古人對其賦予了諸多美譽,如尊稱老者為“艾”,形容年輕美貌女性為“少艾”,《詩經》稱保養為“保艾”,《史記》把太平無事也寫作“艾安”等,可見古人對艾的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