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縣的旅游
蘭陵縣的旅游
向邑故城遺址:向邑故城遺址位于蘭陵縣向城鎮駐地西南及西部。故城呈方形,邊長500米,是一片黃土高地?,F故城西南角原遺存上約百米、高3米的城墻基,現減少為60米,其他各處早期均泯然無存,已成為平地。在遺址上曾采集到半筒瓦、半瓦當、陶豆盤、灰陶紡輪等,系春秋時期的文物。大宗山朗公寺:大宗山朗公寺九峰環擁,為瑯琊四大古寺之首,大宗山朗公寺旅游景區位于大仲村鎮東2公里處,主峰海拔257米,南北走向。朗公寺就坐落于山中,朗公寺建寺歷史悠久,始建于東晉,并以東晉沙門笠僧朗公卓錫住持修禪而且得其名。歷經南北朝,興于隋唐。元朝鼎盛時期占地數百畝,殿閣20余處,禪房300余間,僧侶500余人,曾為古瑯琊四大寺院之首,當時與長清靈巖寺和杭州靈隱寺相齊名。
導讀向邑故城遺址:向邑故城遺址位于蘭陵縣向城鎮駐地西南及西部。故城呈方形,邊長500米,是一片黃土高地。現故城西南角原遺存上約百米、高3米的城墻基,現減少為60米,其他各處早期均泯然無存,已成為平地。在遺址上曾采集到半筒瓦、半瓦當、陶豆盤、灰陶紡輪等,系春秋時期的文物。大宗山朗公寺:大宗山朗公寺九峰環擁,為瑯琊四大古寺之首,大宗山朗公寺旅游景區位于大仲村鎮東2公里處,主峰海拔257米,南北走向。朗公寺就坐落于山中,朗公寺建寺歷史悠久,始建于東晉,并以東晉沙門笠僧朗公卓錫住持修禪而且得其名。歷經南北朝,興于隋唐。元朝鼎盛時期占地數百畝,殿閣20余處,禪房300余間,僧侶500余人,曾為古瑯琊四大寺院之首,當時與長清靈巖寺和杭州靈隱寺相齊名。

向邑故城遺址:向邑故城遺址位于蘭陵縣向城鎮駐地西南及西部。故城呈方形,邊長500米,是一片黃土高地?,F故城西南角原遺存上約百米、高3米的城墻基,現減少為60米,其他各處早期均泯然無存,已成為平地。在遺址上曾采集到半筒瓦、半瓦當、陶豆盤、灰陶紡輪等,系春秋時期的文物。
大宗山朗公寺:大宗山朗公寺九峰環擁,為瑯琊四大古寺之首,大宗山朗公寺旅游景區位于大仲村鎮東2公里處,主峰海拔257米,南北走向。朗公寺就坐落于山中,朗公寺建寺歷史悠久,始建于東晉,并以東晉沙門笠僧朗公卓錫住持修禪而得其名。歷經南北朝,興于隋唐。元朝鼎盛時期占地數百畝,殿閣20余處,禪房300余間,僧侶500余人,曾為古瑯琊四大寺院之首,當時與長清靈巖寺和杭州靈隱寺相齊名。
蘭陵縣的旅游
向邑故城遺址:向邑故城遺址位于蘭陵縣向城鎮駐地西南及西部。故城呈方形,邊長500米,是一片黃土高地。現故城西南角原遺存上約百米、高3米的城墻基,現減少為60米,其他各處早期均泯然無存,已成為平地。在遺址上曾采集到半筒瓦、半瓦當、陶豆盤、灰陶紡輪等,系春秋時期的文物。大宗山朗公寺:大宗山朗公寺九峰環擁,為瑯琊四大古寺之首,大宗山朗公寺旅游景區位于大仲村鎮東2公里處,主峰海拔257米,南北走向。朗公寺就坐落于山中,朗公寺建寺歷史悠久,始建于東晉,并以東晉沙門笠僧朗公卓錫住持修禪而且得其名。歷經南北朝,興于隋唐。元朝鼎盛時期占地數百畝,殿閣20余處,禪房300余間,僧侶500余人,曾為古瑯琊四大寺院之首,當時與長清靈巖寺和杭州靈隱寺相齊名。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