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谷糝也叫玉米糝,也就是玉米粥,是北方農村早期的一種早晚吃食。玉米糝可做的食品很多,在原來以粗糧為主的年代,這是人們的主食,現在仍是人們改善口味的食品之一。玉米成熟后去皮,上磨子粉碎成小顆粒,大約是放在手里有沙粒感的大小,也可磨成很細的面粉狀。
苞谷糝由來:
苞谷糝只是糝粥的一種。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尋到其蹤影。如唐代《說苑雜言》中載:七日不食,黎羹不糝。更為詳細的,是《禮記內則》中的載錄:糝,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從文獻中看,此類糝粥為葷食,近似于當下的拌湯,是用米、粟、面?;蚋黝惒耸呒叭馐匙龀傻摹?磥?,在古代人的飲食中,糝分為葷素兩種,做法也各異。
據說,糝初為西域人的早餐,在唐時傳入內地。在今山東臨沂一帶,仍有與《禮記內則》中記載頗似的糝粥,其主要原料有母雞肉(或牛、羊肉)和麥米、面粉,再輔以蔥、姜、鹽、醬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佐料,工藝精細復雜,是魯地民眾的傳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