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
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
對山東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山東二月二的時候都有哪些風俗習慣吧!
“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惫爬系闹V語已經有許多人不會背誦,但約定俗成的習慣卻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在山東許多地方,農歷二月初二這天家里要停止一切家務,尤其是要停止針線活,免得“傷了龍目”;要停止洗衣,恐怕“傷了龍皮”。二月初一的晚上,家里有石磨的就要把石磨掀起來,據說是不要影響了“龍抬頭”,只有這樣才能“細雨下得滿地流,一年吃穿不發愁”。
沿海地區,一直流傳著二月二“剪龍頭”的習俗,這天大人、孩子都剃頭,叫“剃喜頭”。特別是男孩子,都要理發,謂之“剪龍頭”,據說在這一天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
在黃河三角洲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
東內陸地區對“二月二”的講究更多,其中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那就是圍糧倉。農歷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后,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不過,二月二最不可缺少的,則是在山東流傳甚廣的吃炒豆習俗。清晨,家家用鹽或糖炒豆,謂稱“炒蝎子爪”。
在山東,許多超市內大半個月前就準備好了各式各樣的炒豆,包括蠶豆、黃豆、玉米花、青豆、豌豆等品種一應俱全,還有用面粉、雞蛋等做成的炒棋子塊,口味各不相同。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睆奶拼娙税拙右椎脑娮髦锌芍?,早在唐代中國民間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了。宋朝指定二月二為百花生日,元朝稱二月二為“踏青節”,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