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的飲食安全,家長在購買上會特別注意,一些兒童標簽的食品會讓家長有安全感,但其實我國沒有設置專門的“兒童食品”分類,這是為什么呢?食品有兒童標簽更安全嗎?下面小編就帶來介紹。
食品有兒童標簽更安全嗎
很多家長出于孩子飲食健康的目的,熱衷于購買打上“兒童”標簽的食品,推動“兒童食品”種類越來越多、市場越來越大?!皟和称贰眱r格比同類食品高出不少,有些家庭購買“兒童食品”的支出已經占到家庭食品支出的一半以上。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兒童食品”并非食品分類,而是針對兒童營銷的食品。其火爆背后,是兒童市場的溢價高和好掙錢。與其說這些食品有益于孩子飲食健康,不如說這是一種營銷策略。
“兒童食品”應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以及兒童藥品一樣建立科學的標準化認證制度,切實滿足兒童階段的身體、骨骼、大腦等生長發育的特殊需求。
目前,我國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兒童食品”分類,“兒童食品”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更像是一種營銷手段。呼吁加大監管力度,對“兒童食品”設置相應的食品標準,提高準入門檻;同時多渠道加強對家長的營養知識教育,讓家長理性挑選真正適合孩子食用的食品。
為什么我國沒有設置專門兒童食品分類
因為沒有必要,實際上也沒啥意義。
當我們說某個“食品分類”,就意味著它有“與常規食品不同的標準”。而“法定標準”,是該類產品的“最低標準”。
如果真的要設置一個“兒童標準”,那就是“能夠給兒童吃的食物”的“最低要求”是什么呢?
一是安全:不管是污染物還是微生物標準,“常規國標”都是保障所有人飲食安全的標準——對成年人要保障安全,對兒童、老年人、孕產婦也要保障。也就是說,常規國標就是“保障兒童食品安全”的標準。
二是營養:嬰兒食品需要配方標準,是因為他們只吃嬰兒奶粉(以及少量輔食),需要從它獲得幾乎所有的營養,所以需要按照營養需求設定配方。而兒童跟成年人一樣,不依靠任何一種單一食品滿足營養需求,而是通過“食物多樣、合理搭配”來實現“營養均衡”。不同兒童“飲食組成”不同,規定營養組成也就沒有實質意義。
實際上,“兒童食品”基本上就是營銷噱頭。它的設計理念,既非安全也非營養,而是單份大小、包裝形態、味道口感,核心是“吸引兒童”,而突出強調的“安全”與“營養”,只是忽悠兒童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說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