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濰坊的風箏都千奇百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出來的風箏。今年的濰坊的風箏有多絕呢?主題已經走出地球,來到了宇宙,沒錯,濰坊風箏開始模仿空間站對接了!即放飛了“中國空間站”主題風箏。
濰坊風箏開始模仿空間站對接了
濰坊中國空間站主題風箏
4月17日上午,山東濰坊濱海國際放飛場放飛了“中國空間站”主題風箏,慶祝航天員太空歸來。放飛過程中,展示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交會對接,以及航天員出艙漫步的過程,場面壯觀。
濰坊為什么每年都放風箏?
濰坊,古稱“濰縣”,又名“鳶都”,特產有風箏、年畫等,馳名海內外。濰縣自古為北海名城,文風昌盛,科甲蟬聯。經濟繁榮,乾隆年間曾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鳶”,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制作的民間藝人。在濰縣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風箏藝人扎制風箏,新穎好看,起飛高穩,遠近聞名。年年有民間或官辦的風箏賽會、連許多外地的風箏商販和風箏藝人也慕名而來。這便是濰坊風箏比賽起源于濰坊市區白浪河大集的雛形。
有詩云“風箏市在東城墻,購選游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另有人和詩曰:”東城墻外是白沙(白浪河大集),風箏鋪子三十家”。這個時期,老濰縣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風箏藝人,他們之中有為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扎制過宮廷風箏的賀大,賀大扎制仙鶴童子風箏,也是濰坊風箏的著名代表作。也有為慈禧扎制風箏的陳姓啞巴藝人。更有名噪一時的老濰縣城派風箏十“世家” 。
濰坊是世界風箏的發源地,濰坊又稱濰都,鳶都,制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是山東濰坊漢族傳統手工藝珍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世界上70%以上的風箏都是出口自濰坊。2006年5月,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皣H風箏聯合會”的會議總部也定在了濰坊。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國人民稱為風箏的故鄉。
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于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愿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娛樂品。濰坊風箏經過歷史演變和橫向傳播,逐漸形成了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
濰坊風箏可分為軟翅風箏、硬翅風箏、串式風箏、板式風箏、立體風箏、動態風箏等。其中,藝術成就最為突出的是硬翅工筆人物風箏和龍頭蜈蚣風箏。濰坊風箏多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檔絲絹蒙面,手工繪畫。工藝與美術的結合,體現了風箏的玩賞價值,隨著國際風箏交流的逐漸頻繁,風箏這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在新形勢下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品。
它不僅被廣泛用于放飛、比賽、娛樂,而且已經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的時尚裝飾品。風箏是濰坊的象征,每年的風箏節是濰坊以風箏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個活動。
放風箏注意事項:
北京急救中心提示,放風箏時應盡量選擇平坦、空曠的地方,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放,更不要讓風箏線橫穿道路;
兒童放風箏時,選擇小風箏及使用棉質風箏線;
放風箏時最好帶上手套,遇大風或風箏被纏時,及早放手,以免手受傷;
選擇顏色醒目的風箏線或在線上系布條等標志物,提醒旁人多加注意;
看見附近有人在放風箏時,行人、騎車人盡量慢速行進,注意觀察周圍;
不在電線附近放,若纏繞電線,不要爬電線桿去拿,也不要用東西敲擊電線,應及時報警,由專業人員去摘除,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