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家庭中大多都認為一兒一女是最為完美的搭配,子女湊成一個好字,女兒是爸媽貼心的小棉襖是一天勞苦后貼心的人,在歷史上也有著女兒墻。你知道女兒墻的由來嗎?本期民間故事一起了解吧!
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清朝時也有一則扈巧云“替父修墻”的傳說。這“墻”,就是沈陽城德勝門的“女兒墻”。
想當年,老罕王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沈陽后,立即下詔擴建新城。改建新都時,是采用“周易八卦”之說進行的。城門由原來的四個增加到八個,而且要在每座城門上都建一座城樓,城周垛口修六百五十一個。后來,努爾哈赤沒有等到竣工之日便撒手西歸了,這座城池便由其子清太宗皇大極繼續修建完工。
令人奇怪的是,六百五十一個垛口唯獨德勝門(大南門)城樓上的六十個垛口比其它七個城門上的垛口少一層青磚。足足矮了二寸還多。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努爾哈赤嫌城墻修得太慢,便下令四處抓丁增夫,結果盛京城方圓百里的男子都被抓來修城。
城南六十里外有一對父女倆,父親六十多歲,年老體弱,長年臥病在床。女兒扈巧云早年喪母,只與父親相依為命。她每天恃候著父親的飲食起居,端屎端尿。從無半句怨言,是個百里挑一的孝順姑娘。這天,征丁的通知突然傳到扈家。須有一男子前去修城。父女二人驚得目瞪口呆。扈老漢長年臥病,性命尚且有憂,又談何修城?
家中只有巧云一女,再無半個男丁,這可如何是好?看著父親唉聲嘆氣的樣子,巧云暗暗打定了主意:代父親前去修城。她鄭重地將父親暫時托付給位熱心的鄰居,自己喬裝打扮成一名男子,假稱是扈家的兒子,毅然加入到修城的行列中,被分配到德勝門城樓上的垛口專管抹灰。
起初。大家對這個眉情目秀的“小伙子”并沒有絲毫懷疑,只是奇怪他竟長了一副“娘娘腔”,且行動有些古怪,晚上從不脫衣睡覺。過了幾天,巧云邊抹灰邊想起病床上的父親,心中有些放心不下,不知不覺地流下淚來。這情景偏巧被一直站在她身邊的監工頭目發現了。監工頭目早對她觀察了許久。
看著她的身形打扮、舉止作派,越來越覺得形跡可疑。當發現她抬頭擦汗,喉間并沒喉結時,越發心中恍然。巧云見被識破真相。只得如實交代了自己女扮男裝的經過。監工頭目連忙報告了總監??偙O不敢怠慢,又火速奏明了皇上。
皇太極一聽,十分驚奇,當即對她的孝行大加贊揚。但同時,皇太極又認為女人修城不吉利,就對總監說道:“把德勝門的六十個垛口頂上都去掉一層磚,矮一層,就叫女兒墻吧?!睆拇耍芭畠簤Α钡拿麑幘土鱾鏖_來了。人們還編了一句歇后語;“大南門城上的垛口——矮一截。”
建筑局部術語。源出“女墻”,又名“壓檐墻”。房屋外墻高出屋面的短墻。也是屋面與外墻銜接處理的一處方式,作為屋頂上的欄桿或房屋外形處理的一種措施。在制作方法上,一般均將頂部砌成直線形或曲線形,絕大多數墻面多有雕刻或貼塑花紋裝飾,起到屋頂欄桿的作用,并可防止雨水直接下落。亦有一種女墻,又稱“女垣”,筑于城垣墻頂兩側,故亦稱堞。它的產生出于軍事防御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