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民間最為隆重、最為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那么,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江蘇文化了解當地的更多習俗吧。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祭灶:男兒獻酌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念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家家用飴糖捏成元寶樣,稱糖元寶,不過用糖元寶祭灶神不是為了讓灶神長一口結實的牙齒,而是想把灶神的嘴巴黏住,不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述職時打小報告。
還要用糯米粉裹豆沙餡為團,名謝灶團,但是祭時婦女不得參加。祭祀完畢把灶上神馬揭下,用竹編為轎和鐙,并備豆、草為秣馬焚送門外,余灰撒屋頂,然后撥火中未燼轎鐙取回納灶中,謂之接元寶,又馬料余者人有食之眼亮之說。
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古代祀祝融為火神,各地民間建有很多火神廟,古時祭灶稱“為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后受儒道男尊女卑思想和陰陽理論的影響,民間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習俗。隨著灶的出現,才出現了灶神,后來又人格化,納入了道教的神靈譜系。
相傳漢時陰子方臘月做飯,見灶神現形,他家里貧窮,只有黃羊,陰子方于是用黃羊祭祀,后來陰子方富裕起來,民間俗信其祭灶虔誠有回報,故百姓祭灶多用黃羊,更加誠敬,宋以后灶神納入到道教體系中,則改用素食祭灶。
祭灶時間民間有“官三、民四、蛋家五”的說法,祭灶的目的是通過灶神上天述職,祈求家庭平安、衣食有余。所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接灶神回家,有的地方是除夕夜,有的地方則是正月初一,各依所例。
撣檐塵: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
農歷十二月古稱臘月,蘇州各里巷地保以新歷分送每戶,人家則酬些錢文,稱送歷本。沿街每晚巡更者高叫“火燭小心”,俗稱叫火燭。
臘二十三或二十四及二十七日,家家看黃歷,擇日打掃衛生,準備過年,俗呼為撣檐塵,此俗最初見于宋代的江南地區,而且是在除夕夜,后來大都選在臘月二十四進行,在祭灶之后灶神上天,便可以掃除屋中一切塵穢了。而且古人視二十四為小除夕。灶神上天百無禁忌,掃穢遠棄,以便窮去富來??梢姽湃藫坶軌m是為了新年將至除舊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