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吃肉是非常講究的,不是每一部位都能隨便給人吃的,有的部位是要到一定的年齡才能夠吃。而伴隨著骨頭文化流傳的還有著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果在啃骨頭的時候,穿插一點這樣的故事,是不是能增加些趣味呢?
那么,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蒙古人吃肉啃骨,有很多講究和禁忌。有的屬于煮法、擺法解剖范圍,有的是某部分不給某種人吃、某部分專給某種人吃、某部分到了某種年齡才能吃的。真正有點孔夫子“非禮勿食”的味道,研究起來可以出版一本《骨頭文化學》之類的書。還有的骨頭,都有各自的“特異功能”。伴隨著功能,又有一則有趣的故事。你若記住這些故事,在吃肉時穿插一段,一定會增加許多情趣。因為你不會像蒙古人那樣熟練地用刀,再不懂點兒骨頭趣話,只會抱住一塊骨頭死啃,不是就顯得太沒文化了嗎?
骨頭文化——羊拐趣話
連接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塊游離的骨頭很特殊,漢語稱為“躁骨”,俗稱羊拐,《西游記》寫作“拐孤”。蒙古語稱為“沙阿”,或譯作“髀石”。這種骨頭有寬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側,六面六個形狀,所以民諺說:“高高山上綿羊走,深深谷地山羊過,向陽灘上駿馬跑,背風彎里黃牛臥。倒立起來叫不順,正立抓個大駱駝。”用五畜的名稱給羊拐的各面命名。
牧區孩子長到三四歲,大人就把它拿出來,讓其辨認哪面有什么牲畜。再大一點兒,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戲了。牧區成長的蒙漢兒童,沒有不會用羊拐做游戲的。所以他們的童年記憶,總是和羊拐聯系在一起的。鐵木真(后來的成吉思汗)十一歲跟扎木合作盟友時,將一個銅灌的羊拐贈給扎木合,扎木合也將一枚狍子的羊拐贈給鐵木真。后來兩人反目,想起從前互贈羊拐時,“又重新親愛著”。
羊拐在這里做了友誼的紐帶。一九八三年巴林右旗清理一座遼代古墓時,曾發現九玫拐骨。牛拐骨一枚,山、綿羊拐骨七枚,還有一枚鋼鑄的仿綿羊拐骨。由此看來,北方游牧部落接觸羊拐的時間,還可以推前更早。
草地有“瑪瑙珊瑚稀世寶,牲畜之中肉是寶,肉之中拐骨是寶”一說,可見羊拐在他們心目中是多么重要。臥牛臥羊的時候,牧民殺多少牲畜也要把拐骨保存起來。不僅保存自家的,還要把贏取別人的也一同裝在皮袋里,有的多達幾百幾千枚?!肮斩嘀遗Q蚨唷?,就是說的這種意思。一到冬閑季節,不論男女老少,都提著羊拐袋子玩耍起來,把贏得對方羊拐看作一大樂事。所以牧民中有“玩羊拐也是一技”的說法。
骨頭文化——肩胛趣話
阿拉善放全羊術斯時,都要把肩胛骨留在最后。由客人中的一位把上面的肉剔下,根據座中人數,切成許多小條,分給每一個人吃。而后把肩胛上的肉啃得干干凈凈,將一長條綿羊尾巴和一杯酒置于其上,獻給在座的民間祝贊家:“扎,請您祝頌肩胛”于是祝贊家就有板有眼地把肩胛骨從里到外祝頌一番。末了還對主人贊揚道:愿這肩胛的主人,升宮成名,幸福康寧,孩子成器,牲畜成群,資產豐厚,善及鄉民……
祝頌完畢后,將那一條長尾二口氣吸進肚里,把那杯酒一口喝干。肩胛骨為何獲此殊譽,且必須眾人分食?原來這是有背景的。相傳一位老獵人,打獵時總騎一匹白馬,也總是滿載而歸。有個巴音(財主)看上了老獵人的馬,要也不給,換也不給,便起了歹意。那天晚上,他騎上自己的黑馬去老獵人家作客。老獵人擺下“肩胛宴”(即上文所說胸椎、前腿、肩胛和羊頭)招待他,那家伙竟把肩胛上的肉一人全吃了。半夜風雪交加,巴音推說出外解手,把老獵人的馬弄死了。
您可能還喜歡:
具有民族特色的錫伯族服飾文化
多才多藝的塔吉克族學者:阿提克姆·則米爾
二月春社是什么,仫佬族的傳統節日
土族別具一格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