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俗稱“活在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從小就會騎馬馴馬,跟著馬匹繞著青蔥草原為家,紅彤彤的高原紅臉蛋和純白的哈達是蒙古族人民在人們心里的印象。那么,你想深入了解這個民族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遼寧文化吧!
1984年,經批準,阜新蒙古劇成為中國第九個少數民族劇種。20年前,中國戲曲志編委會認定阜新蒙古劇是中國新興的少數民族劇種,將其寫進了中國戲曲志。蒙古劇的出現,標志著蒙古族文化藝術的新發展。
歷史條件
阜新蒙古劇是在阜新蒙古貞短調民歌(與草原長調民歌相區別)基礎上產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詩、騎、射的綜合藝術。在解放初,阜新地區就形成了蒙古劇的雛型。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人口占85%的佛寺鄉,是蒙古劇的發源地。1947-1949年,獲得解放的佛寺村民間藝人編寫和排演了《慰問軍屬》的短歌劇。把蒙古民歌“明月”曲調配用到了劇中,加上對白、對唱、扮演等形式搬上了舞臺。此后全縣有許多蒙古族村紛紛組織民間蒙古劇隊改編蒙古民歌排演蒙古劇。到1949年,全縣農村的業余劇隊發展到了4個。其中,佛寺鄉秧歌隊于1949年春節編演了《新明月》,從送郎參軍演到夫妻思念對話及對唱,內容非常感人,這成為了蒙古劇的胚胎。
蒙古貞自古就有“歌的海洋”之美稱,傳說三人同行二人是“達古沁”(歌手)一人是“胡爾沁”(說書藝人)。這是蒙古劇產于阜新的重要條件之一。到了50年代,人們把民歌體裁搬上了舞臺。先后排演了《桃兒》《花兒》《羊山打虎》《愛社如家》《嘎達梅林》《達那巴拉》《翻身民兵卻吉扎布》等劇目。
這時的劇中音樂主要是引用一種民歌原曲調,無論全劇多少唱段均重復一個曲子。無旋律變化,無節奏對比。到了60年代出現了新的劇目《興格爾扎布》《三英》等劇目。表演形式較前有所改進,內容復雜,情節多變。曲調也有了變化,不限于一個曲目的運用。
形成與發展
1979年,黨的民族文化政策得到重新落實,佛寺、大板、沙拉等鄉相繼恢復了民間蒙古劇隊,蒙古劇又重新獲得了新生。蒙古劇從此進入了復興時期,劇中音樂也進入了發展階段,不限于幾十個曲子,在主旋律的基礎上根據人物的性格和唱段的感情色彩,變化無窮。如《烏銀其其格》《鬧分家》等劇中用了20多支曲子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這個時期先后排演了《王子爭親》《烏云其其格》等劇目。
1983一1984年,蒙古劇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劇中選用了好來寶、書曲、安代、民樂曲等,優美的民間音樂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歌聯綴的戲劇音樂體類。
語言上采用了蒙古族諺語、格言、成語、典故和歌謠等民間文學的詞匯,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創作上不局限歷史體裁和民歌故事體裁,同時還大膽嘗試了新的反映現代農村改革的體裁。如《一筐葡萄》《兩個兒媳》等。
蒙古劇藝術發展到今天,已趨于完善。樂隊有文場和武場,以高音四胡、低音四胡、馬頭琴為主,配以捧笙木管、九音鑼、橫笛、二胡和提琴。有時也用三弦和烘托氣氛的蟒號。武場有立鼓、大跋、大鑼,配以小鼓、小鉸節奏樂器有叮沙、木魚,有時還用串鈴。
音樂發展上,50年代只限于一個曲調的重復;70年發展到了以一首長歌曲調為主題音樂,根據人物感情變化加進了其它各種音樂;80年代發展到了長歌聯綴體型,即劇中選取用不同情緒,不同節奏的民歌的曲牌,同時引進好來寶、書曲、民樂等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