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號子是存在體現了自古以來川江各個流域的勞動人民面臨的險惡自然環境不屈不撓的戰爭精神和粗狂的好賣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那么,大家對于川江號子的音樂形式和內容是否了解呢?大家對于重慶的水上歌謠要多少了解?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川江號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重慶和四川東部是川江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視川江航道為畏途。在千百年的木船航運時代,江上木船的動力來自船工的身體。每當逆江而上或者船過險灘的時候,船工們就得拉纖,而且,漫漫路途枯燥無味,需要精神調劑,川江號子遂應運而生。
“巴渝民間藝術大師”陳邦貴13歲開始當船工,并師從久負盛名的彭紹清學習川江號子,他的演唱被同行譽為“川江號子正宗味”。在他看來,川江號子既是技術又是藝術,“那時的船全靠人拉,駕長如同汽車的方向盤,負責船只行走的方向;號子就像汽車的油門,控制船只的行駛速度?!币虼?,號子能夠通過其節奏調節船工的用力,從而能夠使船只順利前行。同時,唱號子講究嗓門亮、調子好、優美動聽,因此,“也是一門藝術”。
長年從事川江號子研究、正在編撰《重慶市民歌集成》的77歲的彭孝綱老先生認為,川江號子時而激越時而舒緩時而風趣的轉換,既能讓當時的船工們解除愁悶、抒發情緒、調節身心,同時,因為船工大多是戲劇曲藝愛好者,川江號子也吸收了這些戲曲的一些元素,從而成為四川民歌的一個縮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按ń栕邮且魳坊说奶柫睢⑹敲阑说奶柫?。”學者連波在其著作《國樂飄香》中寫道:川江船工號子猶如一個濃縮了的情感世界,川江船工號子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號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櫓扳橈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號子,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時,要唱“莫約號子”、“橈號子”、“二流搖櫓號子”、“龍船號子”等,此類號子音調悠揚,節奏不快,適合扳橈的慢動作,也是船工在過灘、礁的緊張勞動后,得以體力精力上的勞逸調劑;闖灘時,唱“懶大橈號子”、“起復橈號子”、“雞啄米號子”,此類號子音調雄壯激烈,具有強烈的勞動節奏特點,以適應闖灘的行船需要;船行上水拉纖時,要唱“大斑鳩號子”、“幺二三號子”、“抓抓號子”、“蔫泡泡號子”,此類號子一般旋律性強,拉纖時船工很累,為緩解緊張情緒、統一腳步和力點集中的需要而形成了音樂特點;過險灘時,要唱“絞船號子”、“交加號子”、此類號子以激烈、雄壯的音調為特點。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營》、《桂姐修書》、《魁星樓》等。《拉纖號子》、《捉纜號子》、《櫓號子》、《招架號子》、《大斑鳩》、《小斑鳩》等。
號子的唱詞也很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產、歷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
隨著機動鐵船的普及,以人工為動力的船只在一些干流河灣和支流小河中運行,川江號子生存發展的基礎開始動搖,加之傳承斷裂等因素,川江號子面臨瀕危困境。搶救、保護川江號子,讓它在民眾中代代相承,對于豐富、發展中國水系音樂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樂文化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而我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