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的形成其實就是由于溫度和環境的濕潤程度決定的,其原理和空氣的物理屬性也息息相關,在空氣中所容納的水汽達到了空氣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時,就說明已經飽和。而空氣的溫度越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就越多。
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其多余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子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而這就是霧的微觀形態,因此也可以說霧主要是由于氣溫降低而產生的。
所以在晝夜溫差比較大的季節,或者較為濕潤的局部地區,就容易形成霧天,尤其是在秋冬季節,因為夜長且出現無云風小的機會較多,因此地面散熱較夏天更加迅速,而在地面溫度急劇下降后,會造成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在后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使得其多余的水汽凝結成小水珠,最后形成霧。